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件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1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件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2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件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3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件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4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件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列寧主義的形成1十月革命的勝利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23目錄CONTENTS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形成了臨時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罕見局面。為了引導革命勝利前進,1917年4月,流亡國外的列寧回到彼得格勒。

課標要求: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工兵代表熱烈歡迎列寧的場景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1898年

1900年

1903年

1917.3

4月11月1918年1921年1922年1924年1928年1932年

1937年

布爾什維克黨建立;列寧主義形成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四月提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列寧逝世第二個五年計劃實施十月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列寧創辦《火星報》二月革命“新經濟政策”蘇聯成立基本實現“工業化”列寧時代(1917---1924)斯大林時代(1924---1953)俄國蘇聯蘇俄時空定位基輔羅斯莫斯科公國建立1547年成為地跨亞歐的大帝國進行廢除農奴制改革和

其他改革,俄國走上資

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917年3月爆發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1917年11月爆發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1922年蘇聯成立1918---1921年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1928年新經濟政策1937年實現工業化1936年斯大林體制確立1941——1945年參加二戰1956---1964年赫魯曉夫改革20世紀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改革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俄

史9世紀16世紀初17世紀末1861年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新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俄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農民占全國人口的4/5,無產階級占少數,工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總值的42.1%。1913年俄國的鋼產量只及美國的1/11,德國的1/8;石油產量只及美國的27.1%;……俄國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存在嚴重的封建農奴制殘余,農村保有封建剝削形式。材料2:俄國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特別嚴重,工作時間一般長達10小時,但工資低微(1910年俄國工人的工資相當于美國工人工資的1/3)。《全俄皇帝》(歌曲)一些民族的壓迫者,貴族的保護者,沙皇——工人的殺人犯,沙皇——農民的殺人犯。人們將為自由而舉行起義,擊破你的齷齪王位,他們要給人民,在戰斗中獲得好運。1、背景一、列寧主義的形成材料3: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等地的斗爭協會代表在明斯克召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列寧因被流放沒能出席這次大會。會議宣告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但是,大會沒有制定出黨綱黨章,也沒有建立統一的中央領導機構。---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上冊)》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政治:沙皇專制統治不斷強化,社會矛盾尖銳。階級: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組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

(社會民主工黨即蘇聯共產黨的前身)材料4:1900年12月,列寧在國外創辦了《火星報》,通過秘密方式運回國內,在工人群眾中散發,它對于宣傳馬克思主義,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火星報》為紐帶,列寧將俄國各地的馬克思主義者團結到自己同圍,為建立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作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主觀:列寧積極進行革命實踐與理論探索思想:1900年,流亡國外的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部分代表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的召開和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一、列寧主義的形成2、標志

列寧的擁護者在中央委員會中占多數,被稱作

“布爾什維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

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及其思想體系的產生,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一、列寧主義的形成3、內容①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②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③“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④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特征俄國是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一國勝利論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列寧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時發生。---馬克思、恩格斯俄國革命具體實際斗爭方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關系:繼承與發展、理論到實踐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一、列寧主義的形成4、意義①歷史地位: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

形成了列寧主義。②理論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

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③思想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知識延伸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的表現政治上:階級上:經濟上:軍事上:俄國無產階級的戰斗性和革命性優于其他國家,并且有成熟的政黨領導,對舊秩序構成威脅。沙皇專制制度占統治地位,帝國主義各種矛盾在俄國十分突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西方列強,同時保留了封建農奴制殘余。一戰中東線戰事失利,激化了俄國國內各種矛盾。沙皇統治集團與廣大人民(農民)的矛盾資產階級與封建王權(沙皇專制)的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沙皇俄國與其他帝國的矛盾沙皇俄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矛盾?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人類歷史新時代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世紀之問----落后的俄國能否在一國發生社會主義革命?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背景材料1:19世紀80年代俄國出現了第一批壟斷組織,1900—1903年危機以后,壟斷組織廣泛發展起來。俄國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是辛迪加。1900年,巴庫的五大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國石油產量的45%;南俄的7大鐵礦控制了全國生鐵產量的57%。20世紀初,銀行資本也迅速集中起來。亞速海—頓河、國際、聯合、道勝等8家銀行,控制了全國銀行資本的55.7%。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銀行資本家壟斷了全國半數以上的工業和運輸業的股票。工業資本家也大量投資于銀行。這種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融合在一起的財政資本,控制著俄國的經濟命脈。材料2:19世紀末,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俄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農業人口占全國的4/5。俄國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存在嚴重的封建農奴制殘余,農村保留有貴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剝削形式……1901年,西歐資本家控制了俄國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1913年俄國的鋼產量只及美國的1/11,德國的1/8。——(美)莫斯《俄國史》材料3:在俄國統治者眼里,農民階級是畜生,必須施以恫嚇、束縛和監視。用皮條編成的兩米長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開肉綻,于是成了沙皇統治威嚴的象征。俄國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特別嚴重,工作時間一般長達10小時,但工資低微。(1910年俄國工人的工資相當于美國工人工資的1/3)。——《人類文明史圖鑒·戰亂中的世界》

“人們渴望的大赦天下沒有出現,對政治流放人員也沒有絲毫仁慈的恩惠。已經頭發花白的男男女女,在西伯利亞向西而望,卻沒有等來來自朝廷的召喚——在這個充滿疾苦的帝國,他沒有做過一件事能夠溫暖人們寒徹的心扉。那些隨意地被草草實施的權力的濫用與暴行,隨時都能被引爆。

——[美]瑪麗·普拉特·帕米利著,俄國簡史材料4: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告了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這是一個新型的、與西歐的社會民主黨根本不同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它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

——吳于廑、齊世榮編《世界現代史》經濟因素:俄國是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政治因素:俄國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政黨基礎:成熟的布爾什維克政黨的領導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革命性強,工農聯盟做后盾“假如沒有戰爭,俄國也許幾年甚至幾十年內不會發生反對資本家的革命。”

——列寧一戰期間俄國游行隊伍時間罷工次數參加人數1914.8——12月68次3.5萬19151000次54萬19161507次100萬思想基礎:列寧主義的誕生戰爭期間工人的罷工情況直接原因:一戰激化了俄國各種社會矛盾。國際環境: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忙于一戰,無暇顧及俄國革命。二、十月革命的勝利2、過程二、十月革命的勝利2、過程1917年3月(俄歷2月)1917年4月二月革命倒沙皇結果:①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②形成了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后俄國的實際權力仍然掌握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手中。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四月提綱指方向背景:①二月革命后出現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②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早日實現和平,但臨時政府卻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內容:①列寧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②爭取和平奪權。意義:指明了革命的發展道路方向。二、十月革命的勝利2、過程1917年7月1917年11月(俄歷10月)七月流血拋幻想概況:俄軍慘敗→彼得格勒工人士兵示威游行→臨時政府鎮壓。結果: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全部權力都落入臨時政府手中)。說明:俄國不存在和平奪權的可能“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列寧親自指揮攻打冬宮十月革命現曙光奪取政權: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革命武裝占領冬宮。鞏固政權: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3、意義材料1:美國記者約翰·里德是1917年俄國革命的親歷者,通過對十月革命的直接觀察,他對布爾什維克黨取得勝利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布爾什維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們實現了最基層百姓那普遍而又單純的愿望,號召他們起來摧毀舊制度,然后同他們一道,在舊制度的廢墟上構建新制度的框架。”……他還豪邁地說:“布爾什維克領導勞動人民,以疾風驟雨之勢掃清了歷史陳跡。”——[美]約翰·里德著,李娜等譯《震撼世界的十天》對俄國:結束了剝削階級在俄國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開啟了俄國的現代化強國進程。二、十月革命的勝利材料2:英國人霍布斯·鮑姆在考察了世界近代歷史上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后,在《極端的年代》一書中說:“這個世紀激起了人類最偉大的想象……1917年革命事件產生的實際后果,卻遠比1789年更為深遠……(他們)都建立于眾人共享的價值觀及希望,也就是啟蒙時代和革命時代的意義。”材料3:十月革命產生了一種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新的思想意識”,還“深刻影響了戰后數十年世界歷史模式”。俄國不再是西歐資本主義的仿效者,而是世界歷史的引領者。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十月革命的勝利……它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而且鼓舞著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爭。十月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推動了馬列主義在世界的傳播,并向各國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對世界: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的劃時代事件。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從此,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如何理解“對俄國來說,十月革命是一個句號;對世界來說,十月革命是一個感嘆號。”這句話?知識拓展十月革命勝利的原因1、客觀原因:2、主觀原因:①19C末20C初,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表現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②一戰加速革命發展,為俄國革命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③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統治,俄國反動軍隊集中于一戰前線,后方薄弱。①革命得到人民支持,農民成為同盟軍。②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③及時通過政治、經濟、外交等措施鞏固政權。④世界各國無產階級對俄國革命的支持。⑤革命軍隊英勇戰斗。知識拓展俄國十月革命的特征及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影響1、俄國十月革命的特征:①革命方式:②革命道路:③革命階段:④理論角度:由設想和平奪權到暴力革命的形式;走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大到中小城市和農村的道路);經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緊密相連不同性質的階段;列寧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可以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中首先奪得政權的學說。①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③有了中共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從舊轉為新;④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不再是舊式的資產階級革命。2、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影響:合作探究:比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打擊對象革命性質革命力量結果兩者聯系沙皇專制統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參加,并起到積極作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緊密相連,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革命由二月革命過渡到十月革命,從而形成了急劇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合作探究:比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異同相同點不同點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領導群眾基礎措施性質①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推翻資產階級反動統治的革命斗爭。②背景都是大規模戰爭,分別是普法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③都是以武裝起義的形式奪取政權,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

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列寧為領導的比較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沒有取得農民的廣泛支持,只有無產階級孤軍奮戰俄國無產階級有自己的同盟軍---廣大農民沒有立即向凡爾賽的資產階級反動政府發動進攻,給敵人以喘息的機會;堅決鎮壓反革命叛亂,對各種反動勢力和外國武裝干涉毫不手軟。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落后的俄國能否向社會主義過渡?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的設想馬克思設想,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我們在奪取政權后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驗作出判斷。"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領導的“蘇聯模式”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探索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蘇維埃政權管轄的地區燃料、原料和糧食供應極其困難,40%的工廠停產,紅軍戰士和城市居民也面臨著斷糧的危險。蘇維埃政權經受著嚴峻考驗。

----《大國崛起》材料:后來,列寧在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說:“當時所處的戰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俄羅斯同它的主要產糧區隔絕了……除了余糧收集制之外,當時我們是沒有別的辦法來實現糧食政策的”,“因為戰爭的形勢已經斬釘截鐵地規定了這種公式和條件,我們沒有絲毫的選擇余地……”這引起了西方帝國主義的極大恐慌,他們視蘇俄社會主義制度為洪水猛獸,害怕各國無產階級仿效十月革命成功之路。同時,他們也不甘心失去在俄國的各項投資和貸款,以及他們所擁有的銀行、礦山、工廠等既得利益。國內被推翻的地主、資本家、反動分子更不甘心失去原來的“天堂”,企圖東山再起。于是,國內外敵人里應外合,向蘇維埃俄國發動了進攻。——季正矩《列寧傳》(1)背景:(2)目的:(3)內容:(4)特點:①國內外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②他們通過武裝干涉,使蘇俄陷入內戰當中(1918年—1922年)③糧食、物資嚴重缺乏,經濟極端貧困材料: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政治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爭,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途徑。——《列寧選集》①為了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保證戰爭的勝利,鞏固蘇維埃政權②幻想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是余糧收集制,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農業)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貿易:取消自由貿易;分配:實行糧食和日用工業品的配給制廢除私有制

取消商品貿易

計劃經濟排斥商品貨幣市場關系;兼有“戰時”和“共產主義”的特色。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5)評價“功勞”和“錯誤”材料:……我們當時不這樣做就不能在一個經濟遭到破壞的小農國家里戰勝地主和資本家。我們取得了勝利……應當說我們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

——列寧《論糧食稅》、《列寧全集》蘇聯紅軍凱旋“功勞”: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和軍事戰爭的勝利,緩解了城市饑荒;到了1921年年初,饑荒遍及22個省,饑民數達到2330萬人。……農民暴動席卷整個坦波夫省。——聞一《俄羅斯通史》1919年俄國1普特(16.38kg)糧食的價格國家征購價6盧布國家零售價30盧布黑市價格200盧布“錯誤”:①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材料:1921年春,全國普遍發生了饑荒。忍饑挨餓的和生活無著落的農民自發地組織了一些暴亂,將暴亂的目標指向蘇維埃政權……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參加暴亂,參加暴亂者多數是剛剛穿上軍裝的農民。

——張建華《俄國史》喀瑯施塔得水兵起義1921年2月共產黨人去死吧,勞動農民和反對共產黨人強暴者的所有被壓迫人民的總武裝起義萬歲。

——《致被動員的紅軍士兵書》②導致戰后的經濟危機(不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和政治危機(工農聯盟面臨破裂);③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到途徑。

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三四年來我們稍稍學會了急劇的轉變……——列寧《十月革命四周年》錯在哪里?生產關系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2、新經濟政策內戰結束意味著不再需要“戰時共產主義”這種權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摒棄了。農民們拿起武器,反對無常的征收。與此同時,這個國家的經濟也已陷于癱瘓狀態,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間接連不斷的戰爭。工業已下降到戰前水平的10%,糧食產量從1916年的7400萬噸下降到1919年的3000萬噸。最大的災難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國性旱災,它造成了俄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背景:(2)時間:(3)目的:(4)內容:糧食產量急劇下降,許多人死于饑餓,大批工廠無法開工,無產階級隊伍渙散農民:對余糧收集制不滿

工人:因生活條件惡化,紛紛罷工抗議

士兵:喀瑯施塔得發生水兵叛亂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戰爭結束后的新情況,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1921年3月材料:列寧設法使國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權,控制了他所稱的“制高點”(銀行業、對外貿易、重工業和運輸業)。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為的是前進兩步”。直接:解決國內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根本:迂回向社會主義過渡。③貿易:允許自由貿易;④分配:廢除平均主義的配給制,按勞分配。①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②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材料:列寧說:“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這個結果是什么呢,結果就是,把市場,實際上就等于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在無產階級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通過一定程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發展生產力,從而逐步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2、新經濟政策(5)實質:(6)影響: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王斯德《蘇聯興亡史》(國家資本主義)材料:實行新經濟政策后,從1922年到1925年,注冊的私人工業企業從856個曾加到1786個,這些企業的工人人數從20400人曾加到60500人。

——摘編自周尚文等《蘇聯興亡史》政治:鞏固了工農聯盟和蘇維埃政權;經濟: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建立起社會

主義的經濟基礎。

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在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如何

向社會主義過渡。思考: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結果說明了什么呢?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演變中,你可以得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啟示?說明:新經濟政策適合蘇俄(聯)國情。新經濟政策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啟示:①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②社會主義建設要與時俱進,根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斷進行改革;③社會主義模式不可能固定不變;④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道路是坎坷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時間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1921年春——20世紀20年代末背景

目的

實質

主要內容農業

工業

實行工業國有化商貿取消商品貿易允許商品買賣,實行自由貿易分配實行實物配給制,“不勞動者不得食”按勞分配評價積極

局限性特點蘇維埃政權面臨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困難重重為了戰勝國內外敵人,鞏固蘇維埃政權,實現向共產主義的直接過渡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用單純的軍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實行余糧征集制保證了前線的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政治:由于對農民的剝奪,導致工農聯盟幾乎破裂,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經濟: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不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到途徑適應戰時需要;具備某些共產主義的特征,否定商品貨幣和市場規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經濟發展,出現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直接:消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危機;根本: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向社會主義間接過渡實行固定的糧食稅允許私營企業發展,采取租讓制等形式引入外國資本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政治上:鞏固了工農聯盟和蘇維埃政權;經濟上: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使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理論上: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在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逐步、間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總結對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3、蘇聯的成立蘇聯地圖(1940年)蘇聯的成立(1922——1991年)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蘇聯模式1924年1月,列寧逝世列寧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鋼鐵般的人”,斯大林(1878-1953),格魯吉亞人,擔任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掌權后,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我們所以采取新經濟政策,就是因為它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當它不再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時候,我們就把它拋開。”(1)背景:①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領導社會主義建設。

1924年,蘇聯處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與包圍之中孤立無援。國內工業生產極其落后,到

1928

年蘇聯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是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的拖拉機,99%

的耕作要靠人力完成。——《大國崛起》

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系。張伯倫提出要“和共產國際做斗爭”。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國家對蘇維埃采取敵視的態度,孤零零的蘇聯看起來似乎不堪一擊。到1928年,蘇聯工業產值不到美國的八分之一,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

——《全球文明史》材料: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我們。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因此我國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來實行國家工業化。②國際形勢:處于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和戰爭威脅之中;④客觀環境:新生政權面臨激烈的政治斗爭和威脅,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③經濟形勢:蘇聯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特別是工業發展水平落后;材料:俄國是一個有370年沙皇專制統治傳統的國家,沒有建立起資產階級議會制度,沒有民主共和國的傳統。文盲占總人數的80%,群眾中有一種十分濃厚的、落后的小農思想,骨子里有著很深厚的尊君意識,這股龐大的力量足以營造一個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材料:不少學者認為,堅毅、剛強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個人品性的一個方面;而粗暴任性、強烈的權力欲,冷酷無情、崇尚暴力,主觀片面、妒賢嫉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個人品性的另一個方面。斯大林是蘇聯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十分復雜的人物,因此,他的個人品性對斯大林體制模式形成所產生的影響也表現在很多方面。⑤歷史因素:革命前存在大量農奴制殘余;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專制主義

意識形態根深蒂固;⑥個人因素:斯大林的個人性格、個人崇拜和個人專斷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實行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只能允許兩種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發展,社會主義所有制越公就越優越;

——《世界歷史》⑦思想因素:斯大林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局限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蘇聯模式材料1:在處于資本主義包圍的形勢下,工業化首先應當理解為發展我國的重工業,否則,就談不到保證我國在經濟上的獨立。材料2:斯大林認為,改變農業落后的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農戶轉變為以公共耕種制為基礎的聯合起來的大農莊,就在于轉變到以高度的新技術為基礎的集體耕作制。——《世界現代史》斯大林認為:沒有重工業,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我們。個體農民不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新經濟政策時期產生了富農囤積糧食、投機倒把的問題,因此,必須實行農業集體化,改變農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歷史》(2)形成:

農業集體化(1927)社會主義工業化(1925)指令性計劃經濟集體農莊優先發展重工業一五計劃(1928-1933年)二五計劃(1933-1937年)材料:斯大林提出,工業化的資金來源要“靠自己”,認為資本主義可以靠掠奪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資本,靠戰爭向外國勒索賠款,靠奴役性的借外債。社會主義國家不能采取這些辦法,而只能靠自己國內的積累。農民通過低價出售農產品和高價買進工業品的價格剪刀差的辦法,使資金從農業流向工業。……據統計,從農民手中拿走的糧食,約占其收獲量的40%,而糧食收購價遠低于生產成本……“一五計劃”期間,通過這些辦法從農民手中得到的資金,在工業化資金中約占1/3。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片面重視重工業

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消費水平相對較低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利用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積累工業化資金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蘇聯模式(3)表現:斯大林經濟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單一公有制概念:斯大林模式是指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按照斯大林的規劃所確立起來的一種高度集中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又稱蘇聯模式。具體特征為:政治集權、經濟集中、思想集控。經濟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表現為:①生產資料公有制,②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

③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思想上:個人崇拜、嚴密控制文化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蘇聯模式(4)評價:丘吉爾評價斯大林: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強國;但是也有人說,“他是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我們應該怎樣評價蘇聯模式?1937年,蘇聯工業產量超過德、英、法,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僅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過程,開創了一種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模式,開辟出一條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蘇聯在1929年時,不能生產一架飛機,不能生產一輛聯合收割機,也不能生產一輛汽車,十年以后,到1941年時,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好的技術,這些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

——紀錄片《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1941年,希特勒發動襲擊后,蘇聯只用了8天時間就征集了530萬人入伍,僅用4個月就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工業基地。積極作用:①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②蘇聯在很短時間內從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小農國家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令世界矚目(與同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③蘇聯模式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蘇聯模式材料:人類社會自此有了兩種現代化途徑,即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途徑和以斯大林模式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途徑。前者走的是輕工業先行,通過市場調節經濟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業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過強有力的計劃手段對包括經濟活動在內的全部社會生活進行全面干預。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現代省思》材料:不可否認,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國家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普遍有效的“后發先進”的現代化模式。蘇聯實行這一模式后,以10多年時間就初步實現了經濟上的現代化,……憑借這一成就,蘇聯模式在當時對全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很長時期內,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國家的人民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