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江西省豐城市東煌學校高二5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2021-2022學年江西省豐城市東煌學校高二5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2021-2022學年江西省豐城市東煌學校高二5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2021-2022學年江西省豐城市東煌學校高二5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2021-2022學年江西省豐城市東煌學校高二5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江西省豐城市東煌學校2021-2022學年高二5月月考語文試題一、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中華文明中,足以擔當精神價值之任的是中、和、樂三種價值。也就是說,中華道術、道德及藝術所體現的對人的精神生命最具關切性和重要性的屬性分別是:道術中,道德和,藝術樂。在中華文明中,道術主要表現為對人道的探索,而“中”便是中國人人道真理觀的最高體現。“中”即不偏不倚、適中、中庸。從《論語·堯日》篇看,早在堯舜禹時代,“中”就被當作核心價值與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傳。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之命禹。《論語·堯日》對堯、舜、禹傳道過程的記述,已經充分表明儒家對“中”的重視,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觀念絕非偶然。至于老子的“守中”、莊子的“養中”等學說,無疑也是對早期“中”思想的繼承與弘揚。還有,佛家以中道為最高真理,大大豐富了中華中道觀。“和”即和合、協同、合作、親和,是中華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在先秦早期,“和”的價值是在與“同”的比較中凸顯出來的。“和”即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簡單積累。后來,孔子進而將“和”“同”引申為道德范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謂“和”,是指不同的事物、觀念結合,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所謂“同”,是指同一種事物或觀念的相加,顯得十分單調。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著兼容并包與追求平和。《周易》乾卦《彖》更是將“和”提升為宇宙法則,提出“太和”這個重要概念。“和”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價值范疇。老子一方面以“和”為宇宙法則,“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則,“和日常,知和日明”。“六和”觀念,則體現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則。在夏、商、周三代時期,中國人就賦予了音樂以道德意義和教化功能,甚至將其與“禮”并稱,因而中國早期的藝術精神主要體現在音樂之中,而音樂之“樂”與快樂之“樂”又是密不可分的。音樂的功用是讓人快樂,正如《禮記》所說“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鑒于音樂之“樂”與快樂之“樂”的這種密切關系,對音樂的重視必然帶來對快樂的追求,這從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現的“樂”字可以窺見端倪。以《詩經》為例,如“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等等。由此可見,“樂”為中華最高藝術價值。“樂”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價值。見于《論語》的“孔顏樂處”一直為后儒所稱頌,《莊子·至樂》中的“至樂”“天樂”則是一種與道冥合的超然之“樂”,更不用說佛教所描繪的西方極樂世界了。(摘編自光明網郭沂《中和樂:中華文明的精神價值》)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和、樂集中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價值,對于人的生命最具關切性和重要性。B.早在堯舜禹時代,儒家的“中”就被當做核心價值與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傳。C.“和”意味著和諧,“同”意味著單調,“和而不同”就是指和諧與單調兼容并包。D.音樂之“樂”和快樂之“樂”密不可分,所以對音樂的重視必然帶來對快樂的追求。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中心論點,然后進行論證,采用了“先總后分”的論證思路。B.文章寫先秦早期“和”“同”的比較以及孔子對二者的論述,旨在論證兩者截然不同。C.文章從儒家、道家以及儒家等三個角度,論證了“和”是中華文明的最高道德理念。D.文章在論述“中、和、樂”是中華文明最高精神價值的體現時,都采用了引證的方法。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文章內容看,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對堯舜禹關于“中”的思想的繼承發展。B.若早期音樂未被賦予道德意義和教化功能,早期的藝術精神就不會主要體現在音樂中。C.“中”側重人道觀,“和”側重道德理念,“樂”側重教化,由此可知三者功能各不相同。D.由對“道術中,道德和,藝術樂”的相關闡釋可知,儒、道、佛三家的價值觀有相同之處。【答案】1.D2.B3.C【解析】1.此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項,“對于人的生命最具關切性和重要性”理解有誤,依據原文文句“……藝術所體現的對人的精神生命最具關切性和重要性的屬性……”分析可知,原文是“精神生命”,而非“生命”,故此項擴大了范圍;B項,“早在堯舜禹時代,儒家的……”理解偏差,依據原文“早在堯舜禹時代,‘中’就被當作核心價值與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傳”比較可知,原文無“儒家的”字眼,且根據常識和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堯舜禹時代并沒有儒家;故此項混淆范圍了;C項,“‘和而不同’就是和諧與單調兼容并包”理解有誤,對“和而不同”理解錯誤,依據原文“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著兼容并包與追求平和。”原文說的是“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著兼容并包與追求平和”,但并不意味著“就是”,故此項說法太絕對化了。故選D。2.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項,“旨在論證兩者截然不同”理解錯誤,此選項的概括是在文章的第三段,依據此段的中心句“‘和’即和合、協同、合作、親和,是中華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和對文段內容的把握和理解,可知,文章寫先秦早期“和”“同”的比較以及孔子對二者的論述,論證的是“‘和’是中華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故此項曲解原文觀點了。故選B。3.此題考查篩選和辨析信息的能力。C項,“三者功能各不相同”理解錯誤,依據原文“‘和’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價值范疇”“‘樂’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價值”分析可知,三者的功能相同之處,并不是“三者功能各不相同”的,故此項無中生有了。故選C。二、文學類閱讀-單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廢園外巴金①晚飯后出去散步,走著走著我又走到這里來了。②從墻的缺口望見園內的景物,還是一大片欣欣向榮的綠葉。在一個角落里,一簇深紅色的花盛開,旁邊是一座毀了的樓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樓前一排綠欄桿還搖搖晃晃地懸在架子上。③我看看花,花開得正好,大的花瓣,長的綠葉。這些花原先一定是種在窗前的,我想,一個星期前,有人從精致的屋子里推開小窗眺望園景,贊美的眼光便會落在這一簇花上。也許還有人整天倚窗望著園中的花樹,把年輕人的渴望從眼里傾注在紅花綠葉上面。④但是現在窗沒有了,樓房快要傾塌了。只有園子里還蓋滿綠色,花還在盛開。倘使花能夠講話,它們會告訴我,它們所看見的窗內的面顏,年輕的面顏,可是,如今永遠消失了。花要告訴我的不止這個,它們一定要說出八月十四日的慘劇。精致的樓房就是在那天毀了的,不到一刻鐘的功夫,一座花園便成了廢墟了。⑤我望著園子,綠色使我的眼睛舒暢。廢墟么?不,園子已經從敵人的炸彈下復活了。在那些,帶著旺盛生命的綠葉紅花上,我看不出一點被人踐踏的痕跡,但是耳邊忽然響起一個女人的聲音:“陳家三小姐,剛才挖出來。”我回頭看,沒有人。這句話就是在慘劇發生后的第二天聽到的。⑥那天中午我也走過這個園子,不過不是在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樓房的后邊,在那個中了彈的防空洞旁邊,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記不起了,躺著三具尸首,是用草席蓋著的,中間一張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隨便一看,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人腿,人們還在那里挖掘。遠遠地在一個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從炸塌了的圍墻缺口看進去,七八個人帶著悲戚的面容,對著那具尸體發愣。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識的罷,那個中年婦人指著露腿的死尸說:“陳家三小姐,剛才挖出來。”以后從另一個人的口里我知道了這個防空洞的悲慘故事。⑦一只帶泥的腿,一個少女的生命。我不認識這位小姐,我甚至沒有見過她的面顏。但是望著一園花樹,想到關閉在這個園子里的寂寞青春,我覺得心里被什么東西搔著似地痛起來。連這個安靜的地方,連這個渺小的生命,也不為那些太陽旗的空中武士所容。兩三顆炸彈帶走了年輕人的渴望,炸彈毀壞了一切,甚至這個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這樣地逃出囚籠,這個少女是永遠見不到園外的廣大世界了。⑧花隨著風搖頭,好像在嘆息。它們看不見那個熟悉的窗前的面龐,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罷。⑨但是一座樓隔在它們和防空洞的中間,使它們看不見一個少女被窒息的慘劇,使它們看不見帶泥的腿。這我卻是看見了的。關于這我將怎樣向人們訴說呢?⑩夜色降下來,園子漸漸地隱沒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搖頭的姿態還是看得見的。周圍沒有別的人,寂寞的感覺突然侵襲到我的身上來。為什么這樣靜?為什么不出現一個人來聽我憤慨地講述那個少女的故事?難道我是在夢里??臉頰上一點冷,一滴濕。我仰頭看,落雨了。這不是夢,我不能長久立在大雨中,我應該回家了。那是剛剛被震壞的家,屋里到處都漏雨。(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想到關閉在這個園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覺得心里被什么東西搔著似地痛起來”,對一個不識面容的少女的生命表現出如此熱烈的關注,充分表現出作者愛心的深厚和強烈。B.“陳家三小姐”的家世背景、相貌品行等文中都沒有交代,作者有意將她抽象成美麗、青春、生命的化身,通過“美好的事物被撕毀”來揭示民族的悲劇。C.末段寫雨,有明顯的象征意味,既寫出了當時形勢的險惡,又表現了對抗日暴風雨早日到來的期盼。D.本文并沒有對戰爭本身的罪惡進行控訴,而是通過作為最高價值形態的生命遭到任意踐踏來表現戰爭的殘酷與邪惡,從而引發我們對戰爭反人類的本質的思考。5.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繪花,你認為作者的意圖是什么?6.文章第10段中,作者連用三個問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全文內容分析。【答案】4.C5.①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聯想到少女,花成為全文抒情的線索;②花和廢墟形成強烈對比,烘托出濃厚的悲劇色彩;③花仍在盛開,少女已慘死,抒發了作者哀傷憤懣的情感。6.這句話既表達了作者對年輕生命被扼殺的無限痛惜和對卑劣兇殘的日本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又表達了作者為同胞不覺醒而感到的悲哀和寂寞;三個問句連用能更鮮明強烈地表達出作者那種無法抑制的悲憤之情。【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對這篇散文的賞析能力。C.“又表現了對抗日暴風雨早日到來的期盼”錯誤。“冷雨”將作者拉回現實,凸顯內心的悲涼;“到處漏雨”則含蓄地控訴了日寇的罪惡。故選C。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物象作用的能力。文章開頭,由文本“從墻的缺口望見園內的景物,還是一大片欣欣向榮的綠葉。在一個角落里,一簇深紅色的花盛開,旁邊是一座毀了的樓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樓前一排綠欄桿還搖搖晃晃地懸在架子上”可知,文章開頭描寫園中的紅花綠葉,緊接著寫到被日寇轟炸后毀了的樓房的空架子、震落的屋瓦搖搖晃晃的綠欄桿,通過寫生機勃勃的花葉和日寇轟炸后的廢園形成對比,烘托出濃厚的悲劇色彩,凸顯日寇的罪惡。文章中間,由文本“我看看花,花開得正好,大的花瓣,長的綠葉。這些花原先一定是種在窗前的。我想,一個星期前,有人從精致的屋子里推開小窗眺望園景,贊美的眼光便會落在這一簇花上。也許還有人整天倚窗望著園中的花樹,把年輕人的渴望從眼里傾注在紅花綠葉上面”可知,這是用開得正好的花、生機勃勃的綠葉來表現少女的青春美好和對未來的希望;“但是現在窗沒有了,樓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園子里還蓋滿綠色。花還在盛開”“是的,年輕的面顏,可是,如今永遠消失了。因為花要告訴我的不只這個,它們一定要說出八月十四日的慘劇。精致的樓房就是在那天毀了的。不到一刻鐘的工夫,一座花園便成了廢墟了”,這是用生命力旺盛的綠樹紅花反襯少女慘死的悲哀,表現人在戰爭中的渺小和脆弱,凸顯生命被踐踏、被毀滅的悲劇。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以及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需要抓住句中關鍵詞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考生首先要明白連用問句一般用來抒發強烈的情感,在閱讀時必須明確作者所抒發的是何種情思。此段文字中,作者連用三個問句,只要結合文章主旨“作者對年輕生命被扼殺的無限痛惜和對卑劣、兇殘的日本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敵人的卑劣、少女的慘死震撼了作者的心靈,他要控訴抗議,而黑暗、寂寞使他無法傾訴,倍感壓抑,作者連用三個反問句正是能更鮮明強烈地表達這種無法抑制的悲憤之情。三、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現在,中國在扶貧攻堅工作中采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我們堅持中國制度的優勢,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一起抓扶貧,層層落實責任制的治理格局。我們注重抓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摘自習近平《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展——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材料二:貧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反貧困是國際社會和各個國家或地區面臨的共同責任,隨著對貧困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反貧困實踐的有效推進,貧困概念和反貧困的理論不斷發展。精準扶貧是對世界反貧困理論的發展和創新,體現了以人為本、賦權提能、參與合作的反貧困思想,并將該思想具體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精準扶貧理論體系。(摘編自王介勇等《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材料三:貴州省江口縣通過發掘本地資源與特色文化,尋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探索了一條利于形成脫貧長效機制的新路。江口縣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遺產梵凈山申遺為契機,創建區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梵凈山地理標識。梵凈山周邊的自然村落風景優美,少數民族居多,這里保留了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因此江口縣引進多家旅游企業,創建景區、中國傳統古村落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形成了旅游產業群。另一方面,江口縣發展規模化生態農業,重點扶持生態茶和冷水魚等項目。江口縣引進了專業的企業,由企業負責研發、技術指導、標準認證、茶葉深加工和市場開拓,同時在景區周邊山區開發茶園,實現“茶旅”互動,促進產業發展良性循環。(摘編自謝玉梅《脫貧攻堅背景下的設計參與扶貧——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報》2019年5月8日)材料四: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國際公認的世界茶樹原產地之一。發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脈的瀾滄江在云南省境內長達1200多公里,這條大河流經云南兩岸的山區正是云南茶葉的主產區,這里擁有成片的古茶園,其中不乏樹齡在數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樹。居住在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諾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世代以茶為生,創造出了燦爛豐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來,云南省把茶產業作為重點產業來抓,對以普洱茶為代表的茶產業引導扶持,將其視為促進農村脫貧攻堅、茶農增收的重要途徑,在政策扶持方面,重點茶產區各級政府對茶產業發展給予政策傾斜,各級財政加大對茶產業的投入扶持力度,重點打造區域品牌,做大做強普洱茶、滇紅茶、滇綠茶三個品牌。與此同時,為解決云南茶葉銷路不暢、困擾茶農與消費者的賣難買難問題,云南從省里到市、縣都在努力搭建多種銷售平臺,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助力茶產業成長壯大。(摘編自《茶產業托起云南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夢》,《光明日報》2020年2月21日)7.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精準扶貧方略是我國目前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舉措,它通過對貧困對象的精準幫扶,爭取拔除“貧根”,實現脫貧致富。B.貴州省江口縣把產品研發、標準認證等工作交給專業的企業進行運作,這種做法推進了產業規模化,促進了產業良性發展。C.近年來,云南省充分發揮其生態資源、地理資源、勞動力資源和交通資源的優勢,把茶產業作為當地重點產業來抓。D.云南省古茶園區域擁有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結合這兩種資源可以設計出更為精準的扶貧方案。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紹了精準扶貧的具體內容、作用和價值,據此可知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是解決我國當前貧困問題的有效途徑。B.材料三中,貴州省江口縣通過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梵凈山地理標識兩項舉措,探索出了一條利于形成脫貧長效機制的新路。C.材料四中,為進一步做大做強茶產業、推進精準扶貧、帶動茶農增收,云南省各級財政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入扶持力度。D.通過材料三、四的對比可以發現,云南古茶園如果發揮自身優勢,做好“茶旅”互動的文章,可能會進一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9.貴州省江口縣與云南省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內容有哪些共通之處?請結合材料概括說明。【答案】7.C8.B9.①兼顧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施綠色扶貧的戰略;②利用當地資源打造區域品牌,然后以區域品牌推動重點產業發展,實現產業扶貧。【解析】7.本題考查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對應的句段,仔細辨別原文內容與選項內容的細微之處。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時間、頻率、范圍的副詞,以及某些代詞的指代對象。理清選項中的內容在原文中的邏輯關系,審查是否有增刪詞語的現象。C項,“今年來,云南省充分發揮其生態資源、地理資源、勞動力資源和交通資源的優勢,把茶產業作為當地重點產業來抓”說法錯誤。結合材料四“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國際公認的世界茶樹原產地之一。發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脈的瀾滄江在云南省境內長達1200多公里,這條大河流經云南兩岸的山區正是云南茶葉的主產區”分析可知,原文只介紹了云南的生態資源、地理資源的優勢,并未涉及“勞動力資源和交通資源”的表述。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偷換概念、范圍縮小或擴大、混淆關系、輕重范圍失當、因果顛倒等問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B項,“材料三中,貴州省江口縣通過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梵凈山地理標識兩項舉措,探索出了一條利于形成脫貧長效機制的新路”說法錯誤。結合原文“貴州省江口縣通過發掘本地資源與特色文化,尋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探索了一條利于形成脫貧長效機制的新路”分析可知,選項縮小的范圍。故選B。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篩選的題目,是實用類文本閱讀必考的題目,有局部信息篩選和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段落,綜合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部分或全文。答題時首先要求審清題干,確定試題的類型是局部信息篩選還是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要對對應的段落進行劃分,提取關鍵詞語。綜合信息篩選注意對局部或全文內容的概括,重點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題時注意提取文中的關鍵詞語分析作答。本題題干“貴州省江口縣與云南省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內容由哪些共通之處?請結合材料概括說明”,作答本題要注意題干的限制條件“扶貧工作”“共通之處”。結合材料三、四“梵凈山周邊的自然村落風景優美,少數民族居多,這里保留了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因此江口縣引進多家旅游企業,創建景區、中國傳統古村落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形成了旅游產業群。另一方面,江口縣發展規模化生態農業,重點扶持生態茶和冷水魚等項目。江口縣引進了專業的企業,由企業負責研發、技術指導、標準認證、茶葉深加工和市場開拓,同時在景區周邊山區開發茶園,實現“茶旅”互動,促進產業發展良性循環”“云南省把茶產業作為重點產業來抓,對以普洱為代表的茶產業引導扶持,將其視為促進農村脫貧攻堅、茶農增收的重要途徑”分析可知,兩個省都以“茶”為主要產業,可見兼顧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施綠色扶貧的戰略;結合材料三、四“江口縣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遺產梵凈山申遺為契機,創建區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黃凈山地理標識”“(云南)在政策扶持方面,重點茶產區各級政府對茶產業發展給予政策傾斜,各級財政加大對茶產業的投入扶持力度,重點打造區城品牌,做大做強普洱茶、滇紅茶、滇綠茶三個品牌”“江口縣引進了專業的企業,由企業負責研發、技術指導、標準認證、茶葉深加工和市場開拓,同時在景區周邊山區開發茶園,實現‘茶旅’互動,促進產業發展良性循環”“云南從省里到市、縣都在努力搭建多種銷售平臺,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助力茶產業成長壯大”分析可知,兩個省都利用當地資源打造區域品牌,然后以區域品牌推動重點產業發展,實現產業扶貧。【點睛】篩選信息歸納要點,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經過辨別把相關的信息提取出來,然后將文中相關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來,并加以整體處理。歸納內容要點的途徑,在具體的文章中找出相關的概括性語句,概括性的語句與具體的敘述描寫或闡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時,要提取精要,獨立歸納。有的文章,雖然有概括力強的語句,但與試題要求歸納的角度不一致,這時,就要根據題目的要求,確定范圍,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概括。歸納概括時要注意,盡可能用原文中的詞語作歸納。要注意防止要點遺漏。四、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席旦,字晉仲,河南人。七歲能詩,嘗登沉黎嶺,得句警拔,觀者驚異。元豐中,舉進士,禮部不奏名。時方求邊功,旦詣闕上書言:“戰勝易,守勝難,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神宗嘉納,令廷試賜第。徽宗召對,遷右司諫。御史中丞錢遹率同列請廢元祐皇后而冊劉氏為太后,旦面質為不可。遹劾旦陰佐元祐之政,左轉吏部員外郎。俄拜御史中丞兼侍講。內侍郝隨驕橫,旦劾罷之,都人誦其直。帝以其章有“媚惑先帝”之語,嫌為指斥,旋改吏部侍郎,召為戶部侍郎,以顯謨閣直學士知成都府。自趙諗以狂謀誅后,蜀數有妖言,議者遂言蜀土習亂。或導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鄭州。入見,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稱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為慮。”遂言:“蜀用鐵錢,以其艱于轉移,故權以楮券①,而有司冀贏羨,為之益多,使民不敢信。”帝曰:“朕為卿損數百萬虛券,而別給緡錢與本業,可乎?”對曰:“陛下幸加惠遠民,不愛重費以救敝法,此古圣王用心也。”自是錢引稍仍故。坐進對淹留,黜知滁州。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復知成都朝廷開西南夷黎州守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國求入朝獻旦引唐南詔為蜀患拒卻之。已而威州守焦才叔言,欲誘保、霸二州內附。旦上章劾才叔為奸利斂困諸蕃之狀,宰相不悅,代以龐恭孫,而徙旦永興。恭孫俄罪去,加旦述古殿直學士,復知成都。時郅永壽、湯延俊納土,樞密院用以訹②旦,旦曰:“吾以為朝廷悔開疆之禍,今猶自若邪?”力辭之。卒于長安,年六十二。(選自《宋史·席旦傳》,有刪改)【注】①楮券:紙幣。②訹:xù,恫嚇。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復知成都/朝廷開/西南夷黎州守/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國求人朝獻/旦引唐南詔為蜀患/拒卻之B.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復知成都/朝廷開西南夷/黎州守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國求人朝獻/旦引唐南詔為蜀患/拒卻之C.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復知成都/朝廷開西南夷/黎州守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國求人朝獻/旦引唐南詔為蜀患拒/卻之D.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復知成都/朝廷開西南夷/黎州守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國求入朝獻/旦引唐南詔為蜀患拒/卻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部是中國古代官署,隋唐為六部之一,長官為禮部尚書。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B.闕是中國古建筑中一種特殊的類型,為帝王宮廷大門外對稱的高臺,一般有臺基、闕身、屋頂三部分,有裝飾、瞭望等作用。C.廷試,科舉制度中由皇帝親發策問,在殿廷上舉行的考試,也稱殿試、御試。是皇帝對鄉試取錄的貢士在殿廷上親發策問的考試。D.緡錢,用繩穿連成串的銅錢。《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卷》:“總計前后賜賚之數,亦有四十七萬緡錢。”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席旦有才華,很小能作詩,曾經登上沉黎嶺,寫下出類拔萃的詩句,讓人非常吃驚。B.席旦為官正直,忠于職守。他彈劾罷免了驕橫跋扈的內侍郝隨,京城的人稱贊他正直。C.席旦不懼權貴,被打擊報復。他當面反對錢通等人關于廢立的請求,被錢通陷害。D.席旦高瞻遠矚,支持開疆拓土。他從實際情況出發,對蜀地使用的錢幣提出看法。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時方求邊功,旦詣闕上書言:“戰勝易,守勝難,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2)旦上章劾才叔為奸利斂困諸蕃之狀,宰相不悅,代以龐恭孫,而徙旦永興。【答案】10.B11.C12.D13.(1)當時正要開拓邊疆,席旦到朝廷上書說:“取得勝利比較容易,鞏固勝利卻很難,知道怎么得到它,就一定知道怎么守住它。”(2)席旦上奏章彈劾焦才叔為了私利壓榨困擾各個少數民族的情況,宰相不高興,讓龐恭孫替代席旦的職務,而調席旦到永興。【解析】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首先把語句放入文本,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復知成都/朝廷開西南夷/黎州守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國求入朝獻/旦引唐南詔為蜀患/拒卻之”,這句話的含義是“過了一段時間。皇上想到他治理藥地的功勞,又讓他任成都知府。朝延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黎州守官到席旦的官署報告事情。說大理國請求入朝進貢。席旦舉唐朝南詔成為蜀地的禍患的例子。拒絕了這件事”,這段話主要是敘述事情,句中出現的名詞較多,如“帝”“功”“成都”“朝廷”“西南夷”“黎州守”“幕府”“事”“云南大理國”“旦”等;然后運用語法知識進行排除,“久之”意思是“過了一段時間”,一般要斷開;“帝”是主語,“思”是謂語,“其治蜀功”是賓語,主謂賓之間不能斷開,排除AC兩項;“言……”是前面“白事”的具體內容,“拒”和“卻”的對象都是后面的“之”,故“拒卻”不能分開,排除D項。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平常的學習中,考生應有意識的進行分類識記,比如科考類、官職升遷貶謫類、官職名稱類等等。C項,“是皇帝對鄉試取錄的貢士在殿廷上親發策問的考試”有誤;應是“皇帝對會試取錄的貢士在殿廷上親發策問的考試”。1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應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然后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D項,“席旦高瞻遠矚,支持開疆拓土”錯誤;如文中說“朝廷開西南夷。黎州守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國求入朝獻,旦引唐南詔為蜀患,拒卻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朝廷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黎州守官到席旦的官署報告事情,說大理國請求入朝進貢。席旦舉唐朝南詔成為蜀地的禍患的例子,拒絕了這件事”,且后來席旦說“吾以為朝廷悔開疆之禍,今猶自若邪”,意思是“我以為朝廷后悔開發疆土造成了禍患,現在仍然還是那樣嗎”,從這兩處可知,席旦應是反對開疆拓土的。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項對應的內容,考生可以依據“開疆拓土”“蜀地使用的錢幣”快速找到設題的區域,通過文本可以知道,“對蜀地使用的錢幣提出看法”是正確的,但說他“支持開疆拓土”是錯誤的,可以借助他在大理國請求入朝進貢這一事件中的態度可知。1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第一句中,“方”,正,正要;“邊功”,開拓邊疆的功業;“詣”,到;“闕”,指朝廷;“所以”,古今異義,用來……的。第二句中,“劾”,彈劾;“才叔”,指焦才叔;“為”,為了;“斂困”,壓榨困擾;“狀”,情況,情形;“代以龐恭孫”,介賓短語后置句,應為“以龐恭孫代(之)”;“徙旦永興”,省略句,省略介詞“于”,應為“徙旦(于)永興”。文言文參考譯文:席旦,字晉仲,河南人。七歲就能作詩,曾經登上沉黎嶺,寫下出類拔萃的詩句。看到的人非常吃驚。元豐年間,參加進士考試,禮都沒有把他的名字上呈皇帝。當時正要開拓邊疆,席旦到朝延上書說:“取得勝利比較客易,鞏圖勝利卻很難。知道怎么得到它,就一定知道怎么守住它。”神宗高興地接受了他的意見。命今延試時賜席旦進士及第。徽宗召席旦入朝對答,升任右司諫。御史中丞錢遹率領同僚請求廢除元祜皇后而冊封劉氏為皇太后,席旦當面質疑認為不能這樣做。錢遹彈劾席旦暗中維護元祜時期的政策。被降職轉任吏部員外郎。不久授任御史中丞兼傳講。宦官部隨驕橫跋扈。席旦彈助罷免了他,京城人贊揚他正直。皇帝因為席旦的奏章中有“諂媚速感先帝”之話,懷疑席旦有所指責、席旦隨即改任更部侍郎,憑著顯謨閣待制的身份擔任宣州知州。擔任戶部侍郎。憑著顯謨間直學士的身份擔任成都知府。自從趙諗因為有狂安的陰謀而被殺后,同地多次出現怪誕的那說,議事的人于是說到地有叛亂的風氣。有人勸席旦用嚴厲兇狠的辦法治理,席旦治理政策平和,調任鄭州。入朝拜見皇帝,說:“蜀地人性情善良溫和,自古以來起兵叛亂的都不是局人本地的風氣,希望不要擔憂。”于是又說:“蜀地使用鐵錢,因為鐵錢難以搬移,所以暫時用紙幣。而有些官員希望盈余,發行紙幣越來越多,使老百姓不敢相信。”皇帝說。“我為你減少幾百萬虛幣,而另外給緡錢用于本業。可以嗎?”席旦回答說:“陛下賜予遠方的百姓思惠,不吝惜用巨資來補教不合適的法度,這是古代圣王的用心。”從此發行鈔票逐漸恢復原樣。犯了拖延入朝對答之罪:被貶為滁州知州。過了一段時間。皇上想到他治理藥地的功勞,又讓他任成都知府。朝延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黎州守官到席旦的官署報告事情。說大理國請求入朝進貢。席旦舉唐朝南詔成為蜀地的禍患的例子。拒絕了這件事。不久威州守官焦才叔游說,想誘使保、霸二州依附。席旦上奏章彈動焦才叔為了私利壓榨困擾各個少數民族的情況。宰相不高興,讓龐恭孫替代席旦的職務,而調席旦到永興。龐恭孫不久因犯罪離職,晉升席旦為述古殿直學士,又擔任成都知府。當時邳永壽、湯延俊歸附。樞密院用這件事成脅席旦,席旦說。“我以為朝延后悔開發驗土造成了禍患,現在仍然還是那樣嗎?”極力要求辭職。在長安去世,享年六十二歲。五、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仲春郊外①王

勃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物色連三月,風光絕四鄰。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注:①這首詩作于詩人虢州參軍任內(673-674)。詩人恃才傲物,被同僚所嫉。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全詩描寫春天生機勃勃的秀美景色,表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B.首聯寫詩人信步走到東園,走過西堰,發現處處春意盎然,心情十分愉悅。C.頷聯用詞精練準確,對仗工穩,寫出了春天美景已延續到暮春三月的時節。D.頸聯通過對鳥、魚細小動態的觀察描繪,傳達出面對春光時輕松愉快的感受。15.詩的尾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人于其中流露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14.C15.第一問:尾聯寫剛剛下過春雨,山間的農家小院里幽靜而清潔,一點兒也沒有被塵俗污染,展現了一幅清幽優美的田園雨晴圖。第二問:詩人通過對清新、潔凈的美好風光的描繪和贊美,流露出對遠離世間的紛擾與喧囂的清靜生活的向往。【解析】14.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詩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讀懂詩句的內容和思想情感。C項,“暮春三月的時節”錯,題目是“仲春”。故選C。15.本題考查對詩歌畫面的賞析及對作者情感的分析。第一問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回答,一是對原詩句的解釋,二是對景物特點的概括。第二問回答詩人的思想感情,要通過景物的特點所流露出的心情去體會。注意“何處”二字是反問,表示沒有任何一處。首先讀懂全詩,精讀尾聯。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物色連三月,風光絕四鄰。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這首詩描寫了無處不在的春天,處處傾瀉出活潑潑的生機,表現了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抒發了詩人超塵出俗、思歸田園的思想感情。首聯,描寫詩人信步走到東園、走過西堰,發現處處春意盎然。頷聯,詩人從時間長、空間廣兩方面寫春光無處不在。頸聯,寫細小的動態“鳥飛”、“魚戲”,并夾雜了詩人的感受,“覺”、“知”傳達出詩人面對大好春光時欣喜萬分、輕松愉快的心理感受。尾聯的意思是剛剛雨過天晴,山村的庭院里哪里會染上世俗塵雜呢?詩人從另一個角度,寫剛剛下過春雨,山間的農家小院里幽靜而清潔,一點兒也沒有被塵俗污染,展現了一幅清幽、優美的田園雨晴圖。尾聯即景抒懷,抒發了詩人“何處染囂塵”的出塵脫俗之心態。王勃面對色彩斑斕的春色,看到東園、西堰的花紅柳綠,魚鳥戲春,借“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的明凈美景,抒發了自己內心深處長期萌動的超塵出俗、思歸田園的心態。【點睛】解答詩歌情感的答題方法如下: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③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傾向,一般來說景物的色調和作者內心的情感是相輔相承的,暖色調和積極向上有關,冷色調和哀愁有關。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同時還要注意詩文后面的注解。⑦關注體現情感的重要詞語。古代詩人特別注重關鍵詞,并以此作為情感表達、意境營造的核心。如“殘、缺、斷、愁”等詞語常與詩人內心的寂寞和孤寂有關。六、情景默寫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詞人寫孫權早已成為歷史,無處可尋覓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國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

”則是作者對無盡愁緒的形象描繪。(3)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月色帶著離愁滲進思婦的心頭,無法排除。【答案】

英雄無覓

孫仲謀處

小樓昨夜又東風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玉戶簾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的字有:覓,簾,搗,砧,拂。七、選擇題組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里,人們對古人追求雅致的“慢生活”愈加向往。盡管________,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心境卻可以通過一件件器物傳承至今。“與盛唐相比,宋朝的時代精神已不在馬上,而在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心靈的安逸享受占據首位。不是對人世的________,而是從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而是人的心情意緒成了藝術和美學的主題。”宋代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社會中文人的黃金時代。宋代文人不僅掀起了文人畫的浪潮,確立了士大夫階層的地位,而且由對繪畫的審美擴大到園林、居室、器用等領域,追求極簡之美,形成了品調高雅的造物藝術審美觀。明代士大夫身處獨特的政治環境,強調自身環境的藝術化需求,逐漸從義正辭嚴的關注________,轉向________的藝術創造。他們不只積極定制陳設器用,營造園林居室,而且把對生活文化的體驗訴諸筆端,生活品鑒類著作迭出。這既是對宋代造物藝術的繼承,也生發出自身玩物心態的轉變,抒寫人生處世的格言和個人的生活情趣成為風尚。因此,明代文人雅士將雅集發展為撫琴、賞香、啜茗、讀畫四大意趣,將閑逸的生活形態推衍到頂峰。17.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事過情遷

征服進取

廟堂之器

獨抒性靈B.時過境遷

迎難而上

廟堂之器

不拘一格C.時過境遷

征服進取

廟堂之高

獨抒性靈D.事過情遷

迎難而上

廟堂之高

不拘一格18.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他們不是積極定制陳設器用,營造園林居室,而是把對生活文化的體驗訴諸筆端,生活品鑒類著作迭出。B.他們不僅積極營造園林居室,定制陳設器用,而且把對生活文化的體驗訴諸筆端,生活品鑒類著作迭出。C.他們不只積極定制陳設器用,營造園林居室,而且把對生活文化的體驗訴諸筆端,使生活品鑒類著作迭出。D.他們不僅積極營造園林居室,定制陳設器用,而且把對生活文化的體驗訴諸筆端,使生活品鑒類著作迭出。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號,和文中省略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新媳婦把被子鋪在棺材底。衛生員為難地說:“被子……是借老百姓的。”B.魯侍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C.全城的人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D.你出門便是八抬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答案】17.C18.D19.C【解析】17.本題考查正確選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事過情遷,事情已經過去,情況也變了。時過境遷,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發生變化。語境指的是向往古人追求的“慢生活”,應當屬于“時過”,應選“時過境遷”。征服進取,用武力降服,施加影響或運用力量、手段使對方折服,努力上進,有所作為。迎難而上,在險境中積極進取,不退縮。應當與后面的“逃遁退避”相對,應選“征服進取”。廟堂之高,高高的廟堂,指朝廷。廟堂之器,陳在廟堂里的禮器,或比喻有治理國事才能的人。語境指的明代士大夫從關心朝堂到關心藝術,應選“廟堂之高”。獨抒性靈,獨自抒發人的性靈,真情實感。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語境說的是“藝術創造”,應選“獨抒性靈”。故選C。18.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項,“不是”“而是”關聯詞使用不當,語序不當,先營造園林,后定制陳設器用。B項,偷換主語,前句主語是“他們”,后句主語是“生活品鑒類著作”,兩句割斷;C項,語序不當,先營造園林居室,后定制陳設器用。故選D。19.本題考查標點符號的作用。文中句子“與盛唐相比,宋朝的時代精神已不在馬上,而在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省略號表示列舉的省略。A項,表示語言斷斷續續;

B項,表示語言的轉換;C項,表示列舉的省略;

D項,表示靜默或思考。故選C。八、選擇簡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近幾年,兒童青少年近視率逐年上升。我國青少年的近視率居世界第一。目前不僅在逐年攀升,①,據估算,目前我國6億近視患者中,6歲兒童近視率竟高達14.5%應引起警惕。大部分近視人群都夢想著摘掉眼鏡。于是一些商家利用這種心理,推出各種號稱“幫助孩子降低度數甚至治愈近視”的廣告。事實上,近視的治療方法只能控制近視進展,②。所以,近視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緩近視度數加深的速度。③?研究表明,“早監測、早預警、早干預”是關鍵。如果孩子出現近視問題,家長盲目追求商家的“神奇”治療功效,就會嚴重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終生遺憾。20.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1.請分別用一個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0個字。【答案】20.①而且呈現低齡化的趨勢;②治愈機會甚微(近視無法治愈);③如何才能解決近視問題21.①近視問題不容樂觀。②近視不可治愈(或:近視是一種不可逆變化)。③治療不可盲從“神奇”功效。【解析】【分析】20.本題考查學生情境補寫的能力。依據前文的“不僅”可知,這里應以“而且”開頭;依據后文“6歲兒童近視率竟高達14.5%應引起警惕”可知,這里強調近視呈現低齡化的趨勢,所以可填:而且呈現低齡化的趨勢。依據前文“于是一些商家利用這種心理,推出各種號稱‘幫助孩子降低度數甚至治愈近視’的廣告。事實上”,后文“所以,近視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緩近視度數加深的速度”可知,這里強調近視是不能治愈的,所以可填:近視無法治愈。第三空的后文是寫對待近視問題的辦法。所以這里可填:如何才能解決近視問題。21.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段內容的能力。作答本題時,考生要特別注意“每句不超過10個字”“用一個否定句概括”兩個要求。第一段,依據“兒童青少年近視率逐年上升”“我國青少年的近視率居世界第一”“目前不僅在逐年攀升,而且呈現低齡化的趨勢”等可概括為:近視問題不容樂觀。第二段針對“大部分近視人群都夢想著摘掉眼鏡”這一心理,強調“近視不可治愈”。第三段是在寫對待近視問題的辦法,依據“家長盲目追求商家的‘神奇’治療功效,就會嚴重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終生遺憾”可概括為:治療不可盲從“神奇”功效。九、材料作文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材料內容,選好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要抄襲,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勤"和“儉"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對“勤"“儉"產生新的看法。如某班學生小亮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社會不應再提倡“勤",而應提倡“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