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號:J17112-2023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標準
DB64/T1914-2023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recastconcretestructures
2023-08-08發布2023-11-08實施
寧夏回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發布
寧夏回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廳
DB64/T1914-2023
1總則
1.0.1為貫徹執行國家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技術經濟政策,加快
自治區建筑產業化進程,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設計、施工與驗
收中,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制定本規程。
1.0.2本規程適用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民用建筑抗震設防烈度為6
度至8度抗震設計的重點設防類(乙類)及以下設防類別的裝配式
混凝土結構的設計、生產、施工和驗收。
1.0.3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設計、施工與驗收除應符合本文件
外,還應符合國家和自治區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1
DB64/T1914-2023
2術語和符號
2.1術語
2.1.1裝配式混凝土結構precastconcretestructure
由預制混凝土構件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裝配而成的混凝土結
構,包括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螺栓連接混凝土結構等。在建
筑工程中,簡稱裝配式建筑;在結構工程中,簡稱裝配式結構。
2.1.2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
structure
由預制混凝土構件通過可靠的方式進行連接并與現場后澆混
凝土、水泥基灌漿料形成整體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簡稱裝配整
體式結構。
2.1.3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框架結構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
framestructure
全部或部分框架梁、柱采用預制構件構建成的裝配整體式混
凝土結構。簡稱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
2.1.4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monolithicprecast
concreteshearwallstructure
全部或部分剪力墻采用預制墻板構建成的裝配整體式混凝土
結構。簡稱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
2.1.5預制外掛墻板precastconcretefacadepanel
安裝在主體結構上,起圍護、裝飾作用的非承重預制混凝土
外墻板。簡稱外掛墻板。
2.1.6預制混凝土夾心保溫外墻板precastconcretesandwich
facadepanel
2
DB64/T1914-2023
由承重內葉墻板、保溫材料、外葉墻板、拉結件組成的預制
混凝土夾心保溫外墻板。簡稱預制夾心外墻板。
2.1.7結合面connectinginterface
預制構件與后澆混凝土之間的接觸面。
2.1.8混凝土抗剪粗糙面concreteroughsurface
預制構件結合面上的凹凸不平或骨料顯露的表面。簡稱粗糙
面。
2.1.9混凝土疊合受彎構件compositeconcreteflexuralmember
預制混凝土梁、板頂部在現場后澆混凝土而形成的整體受彎
構件。簡稱疊合板、疊合梁。
2.1.10鋼筋機械連接rebarmechanicalsplicing
通過鋼筋與連接件的機械咬合作用或鋼筋端面的承壓作用,
將一根鋼筋中的力傳遞至另一根鋼筋的連接方法。
2.1.11鋼筋套筒灌漿連接rebarsplicingbygrout-filledcoupling
sleeve
在預制混凝土構件內預埋的金屬套筒中插入鋼筋并灌注水泥
基灌漿料而實現的鋼筋連接方式。
2.2符號
2.2.1材料性能
——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
、——普通鋼筋的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
??
'
2.2.2??作?用?和作用效應
——施加于外掛墻板重心處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
——外掛墻板的重力荷載標準值;
FEhk
——軸向力設計值;
?k
——荷載組合的效應設計值;
?
S
3
DB64/T1914-2023
——水平地震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
——豎向地震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
SEh
——水平地震作用效應標準值;
SEv
——豎向地震作用效應標準值;
SEhk
——永久荷載效應標準值;
SEvk
——風荷載效應標準值;
SGk
——持久設計狀況下接縫剪力設計值;
Swk
——地震設計狀況下接縫剪力設計值;
Vjd
——被連接構件端部按實配鋼筋面積計算的斜截面
VjdE
受剪承載力設計值;
Vmua
——持久設計狀況下接縫受剪承載力設計值;
——地震設計狀況下接縫受剪承載力設計值;
Vu
——水平地震作用分項系數;
VuE
——豎向地震作用分項系數;
?Eh
——永久荷載分項系數;
?Ev
——風荷載分項系數。
?G
2.2.3幾?何w參數
——建筑平面寬度;
——建筑平面長度。
?
2.2.4計算?系數及其他
——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
——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
?max
——結構重要性系數;
?RE
——樓層層間最大位移;
?0
——接縫受剪承載力增大系數;
??
——風荷載組合系數。
?j
?w
4
DB64/T1914-2023
3基本規定
3.0.1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設計應重視前期策劃,明確項目目標、
匹配適合的技術體系;統籌協調建設、設計、制作、安裝等各方
的需求;加強建筑、結構、設備、裝修等各個專業之間的配合;
實現成本、工期、質量三者相互統一。
3.0.2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
構設計規范》GB50010、《工程結構通用規范》GB55001、《混
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的基本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采用有效措施加強結構的整體性;
2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宜采用高強度混凝土、高強鋼筋;
3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節點和接縫應受力明確、構造可靠,
并應滿足承載力、延性和耐久性等要求;
4應根據連接節點和接縫的構造方式和性能,確定結構的整
體計算模型。
3.0.3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中,預制構件的連接部位宜設置在結構
受力較小的部位,其尺寸和形狀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滿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數、標準化要求,并應進行集成
設計;
2應根據預制構件的功能和安裝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度
等要求,確定合理的公差;
3應滿足制作、運輸、堆放、安裝和質量控制要求。
3.0.4對于重點設防類建筑采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宜采用隔
震、消能減震技術,并應符合《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
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建筑消能減震技
術規程》JGJ297及《建筑隔震設計標準》GB/T51408的相關規定。
5
DB64/T1914-2023
3.0.5預制構件深化設計的深度應滿足建筑、結構和機電設備等
各專業以及構件制作、運輸安裝等各環節的綜合要求。
3.0.6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
6
DB64/T1914-2023
4材料
4.1混凝土、鋼筋和鋼材
4.1.1混凝土、鋼筋和鋼材的力學性能指標和耐久性等要求應符
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和《鋼結構設
計標準》GB50017的規定。
4.1.2預制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預應力混凝土
樓板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其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40;疊合層混凝土及現澆混凝土
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0。
4.1.3鋼筋的選用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
GB5500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
4.1.4鋼筋焊接網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
技術規程》JGJ114的規定。
4.1.5預制構件設置預埋吊環時,應選用未經冷加工的HPB300
級鋼筋或Q235B圓鋼,錨入結構構件的長度不應小于30d,并應與
鋼筋骨架焊接或綁扎在鋼筋骨架上,d為吊環鋼筋或圓鋼的直徑;
在構件自重標準值作用下,每個吊環按2個截面計算,對HPB300
級鋼筋,吊環的設計應力不應大于65N/mm2,對Q235B圓鋼,吊環
的設計應力不應大于50N/mm2;當在一個構件上設有4個吊環時,
應按3個進行承載力計算。
4.2連接材料
4.2.1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接頭采用的套筒應符合現行行業產品
標準《鋼筋連接用灌漿套筒》JG/T398的規定。
7
DB64/T1914-2023
4.2.2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接頭采用的灌漿料應符合現行行業產
品標準《鋼筋連接用套筒灌漿料》JG/T408的規定。
4.2.3鋼筋錨固板的材料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錨固板應用
技術規程》JGJ256的規定。
4.2.4受力預埋件的錨板及錨筋材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
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專用預埋件及連接件材
料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4.2.5連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錨栓和鉚釘等緊固件的材料應符
合國家現行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鋼結構焊接規
范》GB50661和《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18等的規定。
4.2.6連接夾心保溫外墻板內、外葉板的拉結件應采用纖維增強
塑料(FRP)拉結件或不銹鋼拉結件。
4.3其他材料
4.3.1外墻板接縫處的密封材料應符合下列規定:
1密封膠應與混凝土具有相容性,且應具有規定的抗剪切和
伸縮變形能力;密封膠尚應具有防霉、防水、防火、耐候等性能;
2硅酮、聚氨酯、聚硫建筑密封膠應分別符合國家現行標準
《硅酮和改性硅酮建筑密封膠》GB/T14683、《聚氨酯建筑密封
膠》JC/T482、《聚硫建筑密封膠》JC/T483的規定;
3夾心外墻板接縫處填充用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滿足國
家現行標準《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GB8624中A級的
要求。
4.3.2夾心外墻板中的保溫材料,其導熱系數不宜大于0.040W/
(m?K),體積比吸水率不宜大于0.3%,燃燒性能不應低于國家
標準《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GB8624中B2級的要求。
4.3.3裝配式建筑采用的室內裝修材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
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準》GB50325和《建筑內部裝修
設計防火規范》GB50222的有關規定。
8
DB64/T1914-2023
4.3.4預埋件和連接件等外露金屬件應按不同環境類別進行封
閉或防腐、防銹、防火處理,并符合相關規范的規定。
4.3.5采用無國家現行標準的專用定型產品時,產品應有企業標
準及使用說明文件,并應通過國家或當地主管部門的認證。
9
DB64/T1914-2023
5建筑設計
5.1一般規定
5.1.1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設計應與裝修、結構、給水排水、暖通
空調、電氣等各專業協同設計。
5.1.2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模數協調標
準》GB/T50002的有關規定,做到平面、立面與建筑門窗等工業
化產品的模數協調。
5.1.3預制構件和裝修材料的選用應符合國家及自治區對環境
保護的要求。
5.1.4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應滿足國家現行標準有關防火、防水、
保溫、隔熱及隔聲等要求。
5.1.5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設計應根據具體項目,選取適合的綠色
建筑標準。
5.2平面及立面設計
5.2.1建筑平面布局應考慮結構設計的需要,并應符合本規程第
6.1.5條的規定。
5.2.2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開間、進深、層高、洞口等尺寸應根
據建筑類型、使用功能、部品部件生產與裝配要求等確定。
5.2.3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平面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采用大開間大進深、空間靈活可變的布置方式;
2平面布置應規則,承重構件布置應上下對齊貫通,外墻洞
口宜規整有序;
3設備與管線宜集中設置,并應進行管線綜合設計。
10
DB64/T1914-2023
5.2.4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立面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外墻、陽臺板、空調板、外窗、遮陽設施及裝飾等部品部
件宜進行標準化設計;
2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宜通過建筑體量、材質肌理、色彩等變
化,形成豐富多樣的立面效果;
3預制混凝土外墻的裝飾面層宜采用清水混凝土、裝飾混凝
土、免抹灰涂料和反打面磚等耐久性強的建筑材料。
5.2.5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應根據建筑功能、主體結構、設備管線
及裝修等要求,確定合理的層高及凈高尺寸。
5.2.6外圍護系統的集成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對外墻板、幕墻、外門窗、陽臺板、空調板及遮陽部件
等進行集成設計;
2應采用提高建筑性能的構造連接措施;
3宜采用單元式裝配外墻系統。
5.2.7女兒墻板內側在要求的泛水高度處應設凹槽、挑檐或其他
泛水收頭等構造,挑出墻面的部分宜在其底部周邊設置滴水措施。
5.3內裝修、設備管線設計
5.3.1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內裝修設計應與建筑各專業設計同
步進行。
5.3.2室內裝配式裝修應滿足部品檢修更換、設備與管線使用維
護的要求,宜采用SI內裝技術和管線分離。
5.3.3建筑宜采用同層排水設計,并應結合房間凈高、樓板跨度、
設備管線等因素確定降板方案。當采用異層排水時,管道預留洞
口洞邊與板邊距離不宜小于50mm。
5.3.4暖通、電氣等設備及管道系統穿越預制構件時,應預埋套
管或預留孔洞,設備、管道及其附件的支吊架或設備基礎應直接
連接在結構受力構件上。
11
DB64/T1914-2023
5.3.5強、弱電配電箱(盤)嵌墻安裝時,對應的墻體厚度應不
小于200mm。
5.3.6進出管線較多的電氣設備不宜嵌入安裝在預制構件上。當
安裝在預制構件上時,應在不削弱構件隔聲、防火及受力等性能
的情況下預留安裝條件。
5.3.7配電干線穿越結構實體墻進入室內,應在進線處結構實體
墻上預埋防水套管,并進行防水封堵。
5.3.8固定在預制構件上的大型機電設備、管道等,應根據荷載,
采用預埋件進行固定。
12
DB64/T1914-2023
6結構設計基本規定
6.1一般規定
6.1.1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房屋最大適用高度應滿足表6.1.1的要
求,當結構中豎向構件全部為現澆且樓蓋采用疊合梁板或鋼筋桁
架樓承板時,房屋的最大適用高度可按現行行業標準《高層建筑
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中的規定采用。
表6.1.1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房屋的最大適用高度(m)
抗震設防烈度
結構類型
6度7度8度(0.2g)8度(0.3g)
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60504030
裝配整體式框架-現澆剪力墻結構100858060
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110908060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頂
部分);
2表中框架不含異形柱框架;
3乙類建筑可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確定其最大適用高度。
6.1.2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高寬比不宜超過表6.1.2的數
值。
表6.1.2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適用的最大高寬比
抗震設防烈度
結構類型
6度、7度8度
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43
裝配整體式框架-現澆剪力墻結構、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65
13
DB64/T1914-2023
6.1.3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應根據設防類
別、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
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丙類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
應按表6.1.3確定。
表6.1.3丙類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
抗震設防烈度
結構類型
6度7度8度
高度(m)≤24>24≤24>24≤24>24
裝配整體式
框架四三三二二一
框架結構
大跨度框架三二一
>24且>24且
裝配整體式高度(m)≤60>60≤24>60≤24>60
≤60≤60
框架-現澆
框架四三四三二三二一
剪力墻結構
剪力墻三三三二二二一一
>24且>24且
裝配整體式高度(m)≤70>70≤24>70≤24>70
≤70≤70
剪力墻結構
剪力墻四三四三二三二一
注: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
6.1.4乙類裝配整體式結構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
的要求加強其抗震措施;當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且抗震等級
為一級時,應采取比一級更高的抗震措施;當建筑場地為I類時,
仍可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當建筑場
地為Ⅲ、Ⅳ類時,對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
宜分別按抗震設防烈度8度(0.2g)和9度(0.40g)時各類建筑的
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
6.1.5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平面、立面的規則性應符合《建筑抗
震設計規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
14
DB64/T1914-2023
的相關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不宜采用角部重疊或細腰形等對樓蓋整體剛度削弱較大
的平面(圖6.1.5a、b)。細腰形平面尺寸b/B不宜小于0.4;角部
重疊部分尺寸與相應邊長較小值的比值b/Bmin不宜小于1/3。
2結構單元的平面形狀宜簡單、規則、對稱、完整,結構單
元平面內的質量和剛度分布宜均勻,質心與剛心的平面位置宜接
近(圖6.1.5c、d)。平面長度L不宜過長,平面寬度B不應過小,
L/B宜滿足表6.1.5的要求。
表6.1.5結構平面長寬之比限值
抗震設防烈度L/B
6度、7度(0.1g)≤5.0
7度(0.15g)、8度≤4.0
b
bB
min
B
(a)角部重疊平面(b)細腰形平面
1
1
BB
BB
2
2
BB
L
2L1L3L2L1L3
LL
(c)局部突出平面(d)局部凹進平面
注:L1,L2,注:L1,L2,
L,BL,B
3≥0.5?1≤0.3?3≤0.5?1≥0.3?
圖6.1.5結構平面示意
≤0.3?≥0.6?≥0.3?≥0.6?
6.1.6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內力和變形計算時,可按剛性樓板假定
15
DB64/T1914-2023
計算,并采取措施保證樓板平面內的整體剛度;當樓板跨度較大、
開有較大洞口等原因使樓板在平面內產生較明顯的變形時,應按
彈性樓板假定計算。
6.1.7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豎向布置應連續、均勻,應避免抗側力
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承載力沿豎向突變,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
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JGJ3的有關規定。
6.1.8抗震設計時,構件及節點的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應按
表6.1.8采用;當僅考慮豎向地震作用組合時,承載力抗震調整系
?RE
數應取1.0。預埋件錨筋截面計算的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應
取1.0。
?RE?RE
表6.1.8構件及節點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
斜截面承載受沖切承
結構正截面承載力計算?RE
力計算載力計算、
構
偏心受壓柱接縫受剪
件類受彎偏心受各類構件及
軸壓比小于軸壓比不小剪力墻承載力計
別構件拉構件框架節點
0.15于0.15算
0.750.750.80.850.850.850.85
6.?1RE.9裝配式結構、構件及節點在工作年限內,應能承受在正常
施工和正常使用期間預期可能出現的各種作用;應能保障結構和
結構構件的預定使用要求;應能保障足夠的耐久性要求。
6.1.10預制構件節點及接縫處后澆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被
連接預制構件混凝土的較高強度等級,且應采用無收縮混凝土。
多層剪力墻結構中墻板水平接縫用坐漿材料的強度等級應大于被
連接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
6.2作用及作用組合
6.2.1裝配式結構的作用及作用組合應根據國家現行標準《工程
16
DB64/T1914-2023
結構通用規范》GB55001確定。
6.2.2預制構件在翻轉、運輸、吊運、安裝等短暫設計狀況下的
施工驗算,應將構件自重標準值乘以動力系數后作為等效靜力荷
載標準值。構件運輸、吊運時,動力系數宜取1.5;構件翻轉及安
裝過程中就位、臨時固定時,動力系數可取1.2。
6.2.3預制構件進行脫模驗算時,等效靜力荷載標準值應取構件
自重標準值乘以動力系數后與脫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構件
自重標準值的1.5倍。動力系數與脫模吸附力應符合下列規定:
1動力系數不宜小于1.2;
2脫模吸附力應根據構件和模具的實際狀況取用,且不宜小
于1.5kN/m2。
6.3結構分析
6.3.1在各種設計狀況下,裝配整體式結構可采用與現澆混凝土
結構相同的方法進行結構分析。當同一層內既有預制又有現澆抗
側力構件時,地震設計狀況下宜對現澆抗側力構件在地震作用下
的彎矩和剪力進行適當放大,建議取值不小于1.1倍。
6.3.2裝配整體式結構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及正常使用極限狀態
的作用效應分析可采用彈性方法。
6.3.3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或多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的樓
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h之比的限值宜按表6.3.3采用。
表6.3.?3u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的限值
結構類型/h限值
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1550
?u/
裝配整體式框架-現澆剪力墻結構1/800
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1/1000
6.3.4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應采取措施保證結構的整體性。安全等
級為一級的高層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尚應按現行行業標準《高層建
17
DB64/T1914-2023
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的有關規定進行抗連續倒塌概念設
計。
6.3.5在結構內力與位移計算時,對現澆樓蓋和疊合樓蓋,均可
假定樓蓋在其自身平面內為無限剛性;樓面梁的剛度可計入翼緣
作用予以增大;梁剛度增大系數可根據翼緣情況近似取為1.5~
2.0。
6.4構件設計
6.4.1預制構件的設計除應滿足持久設計狀況、地震設計狀況
外,短暫設計狀況還應符合本規程及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
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的有關規定。
6.4.2用于固定連接件的預埋件與預埋吊件、臨時支撐用預埋件
不宜兼用;當兼用時,應同時滿足各種設計工況要求。預制構件
中預埋件的驗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和《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
規范》GB50666等有關規定。
6.4.3裝配整體式結構的樓蓋宜采用疊合樓蓋,疊合板設計應符
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和現行行業標
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中的相關要求。結構轉換
層、平面復雜或開洞較大的樓層、作為上部結構嵌固部位的地下
室樓層宜采用現澆樓蓋。
6.4.4高層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中,樓蓋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屋面層和平面受力復雜的樓層宜采用現澆樓蓋,當采用疊合樓蓋
時,樓板的后澆混凝土疊合層厚度不應小于100mm,且后澆層內
應采用雙向通長配筋,鋼筋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
200mm。
6.4.5疊合板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疊合板的預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澆混凝土疊合層
厚度不應小于60mm;宜采用桁架鋼筋混凝土疊合板;
18
DB64/T1914-2023
2跨度大于6m的疊合板,宜采用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板;
3板厚大于180mm的疊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
4疊合板撓度比同等厚度現澆板撓度大,且預制構件無法起
拱,設計時應予考慮。
6.4.6疊合板可根據預制板接縫構造、支座構造、長寬比按單向
板或雙向板設計。當預制板之間采用分離式接縫時,宜按單向板
設計。對長寬比不大于3的四邊支承疊合板,當其預制板之間采用
整體式接縫或無接縫時,可按雙向板設計。
6.4.7疊合板板端和板側支座處,預制板內的縱向受力鋼筋宜從
板端伸出并錨入支承梁或墻的后澆混凝土中,錨固長度不應小于
5d(d為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且宜伸過支座中心線。
6.4.8單向疊合板板側的分離式接縫宜配置附加鋼筋,并應符合
下列規定:
1接縫處緊鄰預制板頂面宜設置垂直于板縫的附加鋼筋,附
加鋼筋伸入兩側后澆混凝土疊合層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15d(d為
附加鋼筋直徑);
2附加鋼筋截面面積不宜小于預制板中該方向鋼筋面積,鋼
筋直徑不宜小于6mm、間距不宜大于250mm。
6.4.9雙向疊合板板側的整體式接縫宜設置在疊合板的次要受
力方向上且宜避開最大彎矩截面。接縫可采用后澆帶形式,并應
符合下列規定:
1后澆帶寬度宜為200mm~300mm;
2后澆帶兩側板底縱向受力鋼筋可在后澆帶中焊接、搭接連
接、彎折錨固;
3當后澆帶兩側板底縱向受力鋼筋在后澆帶中彎折錨固時,
應符合下列規定:
1)疊合板厚度不應小于10d,且不應小于120mm(d為彎折
鋼筋直徑的較大值);
2)接縫處預制板側伸出的縱向受力鋼筋應在后澆混凝土疊
19
DB64/T1914-2023
合層內錨固,且錨固長度不應小于;兩側鋼筋在接縫處
重疊的長度不應小于10d,鋼筋彎折角度不應大于30°,
la
彎折處沿接縫方向應配置不少于2根通長構造鋼筋,且
直徑不應小于該方向預制板內鋼筋直徑。
6.4.10桁架鋼筋混凝土疊合板應滿足下列要求:
1桁架鋼筋應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桁架鋼筋距板邊不應大于300mm,間距不宜大于600mm;
3桁架鋼筋弦桿鋼筋直徑不宜小于8mm,腹桿鋼筋直徑不應
小于4mm;
4桁架鋼筋弦桿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5mm。
6.4.11當疊合板的疊合界面粗糙度符合6.5.6條的構造規定時,
其受剪強度應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N/mm2)(6.4.11)
V
式中:——驗算截面b的h0剪≤力0.4設計值(N);
——疊合板的寬度(mm);
?
——疊合板的有效高度(mm)。
?
6.4.12樓梯宜設計成模數化的標準梯段,各梯段凈寬、梯段長
?0
度、梯段高度宜統一。
6.4.13樓梯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00mm,宜配置連續的上部及下
部鋼筋,最小配筋率宜為0.2%和45的較大值;分布鋼筋直
徑不宜小于6mm,間距不宜大于250mm。下部鋼筋宜按兩端簡支
??/??%
計算確定并配置通長的縱向鋼筋。當樓梯兩端均不能滑動時,板
底、板面應配置通長的縱向鋼筋。吊裝前應根據吊點位置驗算樓
梯板內鋼筋。
6.4.14樓梯欄桿宜預埋焊接件或預留插孔,孔邊距樓梯邊緣距
離不應小于30mm。
6.4.15當預制構件中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于50mm時,宜
對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采取有效的構造措施防裂縫。
20
DB64/T1914-2023
6.4.16預制構件中外露預埋件凹入表面的深度不宜小于10mm。
6.4.17預制構件設計對制作、運輸、吊裝、施工等有特別要求
時,應在設計文件上注明。
6.5連接設計
6.5.1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構件的連接宜設置在結構受力較
小處,且應便于施工,結構構件之間的連接構造應滿足結構傳遞
內力的要求,并應符合標準化要求。
6.5.2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構件連接形式應根據結構的受力
性能和施工條件進行設計,對需要傳遞彎矩及其他內力的剛性連
接,設計時應使連接部位的截面剛度與鄰近連接部位的預制構件
的剛度相接近。
6.5.3裝配整體式結構中,接縫的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現行國家
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接縫的受剪承載
力應符合下列規定:
1持久設計狀況:
(6.5.3-1)
2地震設計狀況:
?0???≤??
(6.5.3-2)
3在梁、柱端部箍筋加密區及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尚應
????≤???/???
符合下式要求:
(6.5.3-3)
式中:——結構重要性系數,安全等級為一級時不應小于1.1,
??????≤???
安全等級為二級時不應小于1.0;
?0
——持久設計狀況下接縫剪力設計值(N);
——地震設計狀況下接縫剪力設計值(N);
???
——持久設計狀況下梁端、柱端、剪力墻底部接縫受剪
????
承載力設計值(N);
??
——地震設計狀況下梁端、柱端、剪力墻底部接縫受剪
???21
DB64/T1914-2023
承載力設計值(N);
——被連接構件端部按實配鋼筋面積計算的斜截面受剪
承載力設計值(N);
????
——接縫受剪承載力增大系數,抗震等級為一、二級取
1.2,抗震等級為三、四級取1.1。
??
6.5.4裝配整體式結構中,節點及接縫處的縱向鋼筋連接宜根據
接頭受力、施工工藝等要求選用機械連接、套筒灌漿連接、焊接
連接、綁扎搭接連接等連接方式,并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
規定。
6.5.5縱向鋼筋采用套筒灌漿連接時,接頭性能應滿足現行行業
標準《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應用技術規程》JGJ355的要求,并應符
合下列規定:
1套筒灌漿連接應采用由接頭型式檢驗確定的相匹配的灌
漿套筒、灌漿料;
2預制柱中灌漿套筒長度范圍內外側箍筋的混凝土保護層
厚度不應小于20mm,預制剪力墻中灌漿套筒長度范圍內最外側鋼
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5mm;
3套筒灌漿連接鋼筋的直徑不應小于12mm,不宜大于
40mm;
4套筒之間的凈距不應小于25mm。
6.5.6預制構件與后澆混凝土、灌漿料、坐漿材料的結合面應設
置粗糙面、鍵槽,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預制板與后澆混凝土疊合層之間的結合面應設置粗糙面;
2預制梁與后澆混凝土疊合層之間的結合面應設置粗糙面;
預制疊合梁端面應設置鍵槽(圖6.5.6)且宜設置粗糙面。鍵槽的
尺寸和數量應按本規程第7.2.2條的規定計算確定;鍵槽的深度t
不宜小于30mm,寬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
10倍;鍵槽可貫通截面,當不貫通時槽口距離截面邊緣不宜小于
50mm;鍵槽間距宜等于鍵槽寬度;鍵槽端部斜面傾角不宜大于
22
DB64/T1914-2023
30°;
3預制剪力墻的頂部和底部與后澆混凝土的結合面應設置
粗糙面;側面與后澆混凝土的結合面應設置粗糙面,也可設置鍵
槽;鍵槽深度t不宜小于20mm,寬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
宜大于深度的10倍,鍵槽間距宜等于鍵槽寬度,鍵槽端部斜面傾
角不宜大于30°;
4預制柱的底部應設置鍵槽且宜設置粗糙面,鍵槽應均勻布
置,鍵槽深度不宜小于30mm,鍵槽端部斜面傾角不宜大于30°,
柱頂應設置粗糙面;
5粗糙面的面積不宜小于結合面的80%,預制疊合板的粗糙
面凹凸深度不應小于4mm,預制疊合梁端、預制柱端、預制墻端
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應小于6mm。
6.5.7預制構件縱向鋼筋宜在后澆混凝土內直線錨固;當直線錨
固長度不足時,可采用彎折、機械錨固方式,并應符合現行國家
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和《鋼筋錨固板應用技術
規程》JGJ256的規定。
12
130°130°
≤≤
2t2t
10
10
≤
≤
ww
≤
≤
tt
3
3
≥≥
1t302t30
1-12-2
(a)鍵槽貫通截面(b)鍵槽不貫通截面
圖6.5.6梁端鍵槽構造示意
1——鍵槽;2——梁端面
6.5.8應對連接件、焊縫、螺栓或鉚釘等緊固件在不同設計狀況
下的承載力進行驗算,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
23
DB64/T1914-2023
GB50017和《鋼結構焊接規范》GB50661等的規定。
6.5.9預制樓梯與支承構件之間宜采用簡支連接,可不考慮樓梯
參與整體結構抗震計算。采用簡支連接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預制樓梯宜一端設置固定鉸,另一端設置滑動鉸,其滑動
變形能力應滿足結構層間位移的要求,且預制樓梯端部在支承構
件上的最小擱置長度不應小于100mm;
2預制樓梯滑動鉸的端部應采取防止滑落的構造措施。
6.5.10非承重預制構件的連接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與支撐結構之間宜采用柔性連接方式;
2在框架內鑲嵌或采用焊接連接時,應考慮對框架抗側剛度
的影響;
3外掛板與主體結構的連接構造應具有一定的變形適應性。
24
DB64/T1914-2023
7框架結構設計
7.1一般規定
7.1.1本章適用于采用現澆柱與疊合梁,以及預制柱與疊合梁的
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的設計。
7.1.2除本規程另有規定外,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可按現澆混凝
土框架結構進行設計。裝配整體式框架-現澆剪力墻結構的框架也
應符合本章的規定。
7.1.3框架結構首層柱宜采用現澆混凝土,頂層宜采用現澆樓蓋
結構。
7.1.4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中,預制柱的縱向鋼筋連接應符合下
列規定:
1當房屋高度不大于12m或層數不超過3層時,可采用套筒
灌漿、螺栓連接、焊接等連接方式;
2當房屋高度大于12m或層數超過3層時,宜采用套筒灌漿
連接。
7.1.5在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中,預制柱水平接縫處不宜出現拉
力。
7.1.6當預制構件在有抗震設防要求的框架的梁端、柱端箍筋加
密區進行連接時,連接形式宜采用灌漿套筒連接;也可采用機械
連接,當接頭(同一截面)百分率不大于50%時,接頭性能等級可為
Ⅱ級,當接頭百分率大于50%時,接頭性能等級應為I級。
7.1.7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中,預制柱、預制疊合梁縱向受力鋼
筋宜采用高強度、少根數的鋼筋配置方式。
7.1.8裝配整體式框架采用預應力疊合梁時,應符合現行行業標
25
DB64/T1914-2023
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JGJ369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抗震設計標準》JGJ/T140的有關規定。
7.2承載力計算
7.2.1對一、二、三級抗震等級的裝配整體式框架,應進行梁柱
節點核心區抗震受剪承載力驗算;對四級抗震等級可不進行驗算。
梁柱節點核心區抗震受剪承載力驗算和構造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中的有關規定。
7.2.2疊合梁端豎向接縫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應按下列公式計
算:
1持久設計狀況
(7.2.2-1)
2地震設計狀況
??=0.07????1+0.1????+1.65???????
(7.2.2-2)
2
式中:?A?c1——疊合?梁?1端截面后?澆?混凝土疊?合?層截??面面積(mm);
?=0.04??+0.06??+1.65???2
fc——預制構件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
2
fy——垂直穿過結合面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N/mm);
Ak——各鍵槽的根部截面面積(圖7.2.2)之和,按后澆
鍵槽根部截面和預制鍵槽根部截面分別計算,并取
二者的較小值(mm2);
Asd——垂直穿過結合面所有鋼筋的面積,包括疊合層內的
縱向鋼筋(mm2)。
7.2.3在地震設計狀況下,預制柱底水平接縫的受剪承載力設計
值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1當預制柱受壓時:
(7.2.3-1)
2當預制柱受拉時:
???=0.8?+1.65???????
26
DB64/T1914-2023
(7.2.3-2)
2
?
???????????
?=1.65???1?2
式中:fc——預制構件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
2
fy——垂直穿過結合面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N/mm);
N——與剪力設計值V相應的垂直于結合面的軸向力設
計值,取絕對值進行計算(N);
2
Asd——垂直穿過結合面所有鋼筋的面積(mm);
VuE——地震設計狀況下接縫受剪承載力設計值(N)。
7.2.4施工階段的疊合梁應根據支撐情況計算預制部分的正截
面受彎承載力;在使用階段,應按全截面計算正截面受彎承載力。
在計算中,正彎矩區段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按疊合層取用;負彎
矩區段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按計算截面受壓區的實際情況取用。
1
12A
4c1
5
4
53
4
1-1
1
圖7.2.2疊合梁端受剪承載力計算參數示意
1——后澆節點區;2——后澆混凝土疊合層;3——預制疊合梁;
4——預制鍵槽根部截面;5——后澆鍵槽根部截面
7.2.5當疊合梁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各項
構造要求時,其疊合面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
??(7.2.5)
???
?≤1.2???0+0.85????0
27
DB64/T1914-2023
式中:——驗算截面的剪力設計值(N);
——混凝土的抗拉強度設計值,取疊合層和預制構件中
?
的較低值(N/mm2);
??
——箍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
、?——分別為疊合梁寬度和有效高度(mm);
???
——配置在同一截面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
?0
(mm2);
???
——沿構件長度方向的箍筋間距(mm)。
?7.3構造設計
7.3.1采用疊合梁時,樓板一般采用疊合板或鋼筋桁架樓承板,
梁、板的后澆層一起澆筑。當板的總厚度小于梁的后澆層厚度時,
為增加梁的后澆層厚度,可采用凹口截面預制疊合梁,具體要求
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也可以采用其他截面形
式,如倒T形或花籃梁的形式。
7.3.2疊合梁的箍筋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抗震等級為一、二級的疊合框架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區宜采
用整體封閉箍筋;當疊合梁受扭時宜采用整體封閉箍筋,且整體
封閉箍筋的搭接部分宜設置在預制部分(圖7.3.2a);
33
11
預制部分疊合梁
(a)采用整體封閉箍筋的疊合梁
28
DB64/T1914-2023
43
4
22
11
兩端135°彎鉤箍筋帽
43
4
22
11
一端135°另一端90°彎鉤箍筋帽
(b)采用組合封閉箍筋的疊合梁
圖7.3.2疊合梁箍筋構造示意
1——預制疊合梁;2——開口箍筋;3——上部縱向鋼筋;4——箍筋帽
2當采用組合封閉箍筋(圖7.3.2b)時,開口箍筋上方兩端
應做成135°彎鉤,對框架梁彎鉤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d為
箍筋直徑),次梁彎鉤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5d。現場應采用箍筋
帽封閉開口箍,箍筋帽宜兩端做成135°彎鉤,也可做成一端135°
另一端90°彎鉤,但135°彎鉤和90°彎鉤應沿縱向受力鋼筋方
向交錯設置,框架梁彎鉤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d為箍筋直徑),
29
DB64/T1914-2023
次梁135°彎鉤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5d,90°彎鉤平直段長度不
應小于10d。
7.3.3疊合梁可采用對接連接(圖7.3.3),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連接處應設置后澆段,后澆段的長度應滿足梁下部縱向鋼
筋連接作業的空間需求;
2梁下部縱向鋼筋在后澆段內宜采用機械連接、套筒灌漿連
接或焊接連接;
3后澆段內的箍筋應加密,箍筋間距不應大于5d(d為縱向
鋼筋直徑),且不應大于100mm。
3
21
圖7.3.3疊合梁連接節點示意
1——預制疊合梁;2——鋼筋連接接頭;3——后澆段
7.3.4主梁與次梁采用后澆段連接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在端部節點處,次梁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主梁后澆段內的長
度不應小于12d。次梁上部縱向鋼筋應在主梁后澆段內錨固。當采
用彎折錨固(圖7.3.4a)或錨固板時,錨固直段長度不應小于
0.6;當鋼筋應力不大于鋼筋強度設計值的50%時,錨固直段
長度不應小于0.35;彎折錨固的彎折后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2d
Lab
(d為縱向鋼筋直徑);
Lab
2在中間節點處,兩側次梁的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主梁后澆段
內長度不應小于12d(d為縱向鋼筋直徑);次梁上部縱向鋼筋應
30
DB64/T1914-2023
在現澆層內貫通(圖7.3.4b)。
≥0.6lab(0.35lab)
43
2
12d
AA≥
12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初二年級班級組織建設計劃
- 新版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大綱計劃
- 七年級語文部編版上冊教學進階計劃
- 初三英語培優補差階段計劃
- 總體施工進度計劃
- 九年級體育中考復習計劃制定他
- 醫藥配送貨物跟蹤及反饋措施
-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與課程標準解讀教師個人研修計劃
- 人教版五年級英語下冊學生能力培養計劃
- 班主任開展家訪工作計劃
- 2025年高考真題-英語(全國一卷) 含答案
- 頁巖氣儲層表征評價技術進展及其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 統編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與法治》期末復習:選擇題刷題練習題(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年中國線纜設備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兒童情商課件
- 2025年湖北荊門市交通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食品產品溯源管理制度
- 2024年遼陽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測試題庫附答案
- 護士思想政治教育
- 陜投集團招聘真題2024
- 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古代詩歌散文專題》期末紙質考試第三大題簡答題庫2025春期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