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測試題(含答案)_第1頁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測試題(含答案)_第2頁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測試題(含答案)_第3頁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測試題(含答案)_第4頁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測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測試題(含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楚雄日報》曾報道,元謀人以其唯一性和獨特性被評為“云南十大名片”之首。元謀人的“唯一性和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元謀人()

A.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古人類B.生活在中國云南元謀地區

C.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種植水稻D.會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

2.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下列遠古人類中,最早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的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人

3.元謀人作為中國人類歷史的開篇被寫入中國歷史教科書首頁。據考證,元謀人距今約()

A.170萬年B.70萬-20萬年C.3萬年D.7000年

4.1929年,我國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發掘出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他興奮地斷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骨。”材料中的“遠古人類”是指()

A.元謀人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我國距今最早的遠古人類是北京人B北京人居住在長江流域

C.元謀人還不知道使用火D.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區域相同

6.右圖是在河姆渡遺址中發掘的,這直接佐證了河姆渡人()

A.種植作物B.磨制石器

C.飼養家畜D.打獵捕魚

7.相比北京人的生活狀況,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能過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學會建造房屋B.能夠保存火種

C.進行農業生產D.使用磨制工具

8.考古挖掘發現,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窯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種B游牧漁獵C.農耕定居D.鐵犁牛耕

9.下列圖片符合半坡人生活特征的是()

10.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星羅棋布。代表當時生產力最高水平的生產工具是()

11下列各項中最能體現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進步的是()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B.熟練掌握制陶技術

C.能夠建造房屋D.開始飼養家畜

12.從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擇洞而居到半坡人、河姆渡人的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在人們居住條件改變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產工具的改進B.種植技術的發展

C.建筑技術的提高D.詞養水平的提高

13.原始社會時期,我國形成南稻北粟的農業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條件的差異B.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慣

C.北方人喜好吃粟,南方人喜好吃稻D北方不產稻,南方不產栗

14.史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該傳說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神農既會耕種又會制作陶器B.半坡氏族的人們能制作陶器

C.半坡氏族過著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

D.原始農業的發展促使原始手工業的發展

15“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這是孫中山對“人文初祖”之一黃帝的評價。與“平定蚩尤亂”有關的戰役是()

A.牧野之戰B.涿鹿之戰C.城濮之戰D.巨鹿之戰

16.相傳他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他是()

A.炎帝B.黃帝C.堯帝D.舜帝

17.河南西平是“絲綢之母”嫘祖的故鄉,傳說嫘祖是黃帝的元妃。據此可以推出的結論是遠古時期()

A.河南已經出現手工業B.已經出現了國家

C.黃帝主要活動于河南地區D.禪讓制度已經被破壞

18.己亥年(2019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舉行。來自全國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以及海外的萬余名炎黃子孫,前往黃帝陵祭祖,來表達對初祖軒轅帝的崇敬與追思之情。華夏兒女自稱炎黃子孫的原因是()

A.中國人是黃色人種,皮膚是黃色的

B.炎帝、黃帝創造了中華民族的一切文明

C.我們的祖先炎帝生活在黃河流域

D.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

19.《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這里的“選賢與能”是指()

A.選舉氏族首領B.選舉地方干部

C.推選部落聯盟首領D.推選自己的后人

20.他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治理洪水,發展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結束了中國原始社會的部落聯盟狀態,創造了奴隸制國家,他還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這里的“他”是指()

A.黃帝B.舜C.禹D.啟

ニ、非選擇題(60分)

21.(10分)觀察圖片,回答問題。

(1)從圖一可知,人類是由什么演化而來的?(2分)

(2)圖二反映的是我國什么原始人類?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4分)

(3)除了圖二所示的原始人,你還知道哪些原始人類?由此,你有何感想?(4分)

22.(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韓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遺跡十分集中。灰燼堆積很厚最厚處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結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

——《韓非子》

(1)根據材料一可知北京人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應對這樣的生活環境北京人怎樣生活?(4分)

(2)材料二說明了什么?它所說明的史實有什么意義?(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會生活的什么重大変化?從哪個原始居民開始出現這種現象?(4分)

23.(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

——《白虎通》

材料三:1973年,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發現某原始農耕遺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稈以及用水牛等動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1)根據材料一,分析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分別已經掌握了怎樣的制作工具技術。(4分)

根據材料二概括神農為什么“教民衣作”。材料二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的什么歷史現象?(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此地的原始居民種植哪種農作物?(4分)

(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除了材料三涉及的原始農耕遺址,我國還有哪個流域的原始農耕生活遺址。(2分)

24.(12分)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時代,人們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來圣人建造房屋,改變了居住環境,人們住進去躲避風雨。)

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寫出兩例“穴居而野處”的遠古人類。(4分)

(2)材料二中圖一與圖二分別是我國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他們為何建造不同類型的房屋?(6分)

(3)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人類從“穴居而野處”到居于“宮室”,“以待風雨”有什么重大意義。(2分)

25.(12分)閱讀下列圖片,回答問題。

(1)圖一和圖二有關的人物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過程中有何重要地位?圖三所指的人物有什么事跡流傳后世?他的事跡反映了什么?(6分)

(2)這三位人物的共同點有哪些?(4分)

(3)當時實行的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與圖三有關,這種制度叫什么?(2分)

參考答案

1.A2.C3.A4.B5.D6.A7.C8.C9.D10.B11.A12.A13.A14.D15.B16.B17.A18.D19.C20.C

二、21.(1)人類是由古猿演化而來的。(2)北京人。符合北京人體貌特征,如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額骨突出,鼻骨扇平,嘴部前伸等。(3)元謀人、山頂洞人等。(任寫其一即可)感想: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言之有理即可)

22.(1)人少禽獸多,北京人常受禽獸侵擾。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2)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用火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從而改善了生存條件,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3)從使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山頂洞人。

23.(1)打制方法和磨制、挖孔技術。(2)食物不充足。原始農業出現。3)河姆渡原始居民。水稻。(4)黃河流域。

24.(1)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任寫兩例即可)(2)圖一是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圖二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因為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氣候)不樣:半坡人居住的地方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冬季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