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GB/T18297-2001前
言
由于汽車排放控制標準相繼發布,且限值日趨嚴格,電子控制的發動機及燃氣發動機已在國內投產,從而對發動機性能試驗方法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故制定了本標準。在制定的過程中,吸收了QC/T524-1999即JB3743-84《汽車發動機性能試驗方法》長期的使用經驗,并參考了ISO1585-1992《道路車輛發動機凈功率試驗》、ISO2534-1998《道路車輛發動機總功率試驗》等。
本標準系在全國汽車標準化委員會的安排下,由汽車發動機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組織起草工作的。
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附錄C及附錄D都是標準的附錄;附錄E、附錄F、附錄G、附錄H是提示的附錄。
本標準由國家機械工業局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東風汽車工程研究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方達淳、吳新潮。
本標準為首次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汽車發動機性能試驗方法
GB/T18297-2001
Performancetestcodeforroadvehicleengines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汽車用發動機性能臺架試驗方法,其中包括各種負荷下的動力性及經濟性試驗方法,無負荷下的起動、怠速、機械損失功率試驗方法以及有關氣缸密封性的活塞漏氣量及機油消耗量試驗方法等,用來評定汽車發動機的性能。
本標準適用于轎車、載貨汽車及其他陸用車輛的內燃機,不適用于摩托車及拖拉機用內燃機。該內燃機屬往復式、轉子式,不含自由活塞式。其中包括點燃及壓燃機、二沖程及四沖程機、非增壓及增壓機(機械增壓、渦輪增壓及中冷)、水冷及風冷機。
凡新設計及有重大改進的發動機定型試驗、轉產生產的發動機驗證試驗以及現生產的發動機質量檢驗試驗等,均按本標準規定的方法進行。
本標準還可作為發動機制造廠和汽車制造廠之間交往的技術依據。2
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l883-1989
往復活塞式內燃機
術語(eqvISO2710:1978)
GB3847-1999
壓燃式發動機和裝用壓燃式發動機的車輛排氣可見污染物限值及測試方法
GB14761-1999
汽車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測試方法
GB17691-1999
壓燃式發動機和裝用壓燃式發動機的車輛排氣污染物限值及測試方法3
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本標準采用的各種功率系指全負荷(即油門置于全開位置)時,在不同條件下,將所測得的轉速及扭矩值經計算而得出來的功率,以kW表示。3.1
實測有效功率
observedbrakepower
發動機在實際迸氣狀態下所輸出的功率。3.2
校正有效功率
correctedbrakepower
將實測有效功率校正到標準進氣狀態下的功率。3.3
凈功率
netpower
發動機帶全套附件時所輸出的校正有效功率,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3.4
總功率
grosspower
發動機僅帶維持運轉所必需的附件時所輸出的校正有效功率,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3.5
額定功率
ratedDOwer
制造廠根據發動機具體用途,在規定的額定轉速下所輸出的總功率。4
對儀表精度及測量部位的要求4.1
扭矩
誤差不超過所測發動機最大扭矩值的±1%。4.2
轉速
誤差不超過所測值的±0.5%。4.3
燃料消耗量
誤差不超過所測值的±1%。4.4
溫度
a)冷卻液溫度:在靠近發動機冷卻液出口及入口兩處測量;誤差不超過±2K。
b)機油溫度:在主油道、主油道的入口或有代表性部位測量;誤差不超過±2K。
c)排氣溫度:傳感器端頭離發動機排氣歧管出口或渦輪增壓器出口50mm處測量,并位于排氣連接管的中心,傳感器逆氣流方向插入;誤差不超過±15K。
d)燃油溫度:柴油溫度在燃油噴射泵進口處測量,汽油溫度在靠近化油器或噴油器的入口處測量。若有困難,可按制造廠推薦有代表性的部位。誤差不超過±2K:4.5
壓力
a)進氣管真空度及絕對壓力,真空度在進氣歧管進口(即化油器下法蘭)的下游30mm左右處測量,測壓頭與管內壁齊平;進氣管絕對壓力按制造廠規定的位置測量,誤差不超過±0.15kPa。
b)進氣連接管壓降:在發動機進氣口(即進氣連接管、化油器、節氣門體或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口)上游150mm左右處測量,測壓頭與管內壁齊平;誤差不超過±0.05kPa。
c)渦輪增壓器的壓氣機進、出口壓力:在壓氣機進、出口的管壁上有代表性的部位測量,測壓頭與管內壁齊平,進口壓力測量誤差不超過±0.1kPa;出口壓力測量誤差不超過±1kPa。
d)排氣背壓:離發動機排氣歧管出口或渦輪增壓器出口下游75mm處,在排氣連接管里測量,測壓頭與管內壁齊平;誤差不超過±0.2kPa。
e)機油壓力:在潤滑系的主油道上或按制造廠推薦有代表佐的部位測量;壓力表相度1.5級。
f)氣缸壓縮壓力:在火花塞孔或噴油器孔處測量,除測量的氣缸外,其他各缸的火花塞或噴油器等均裝好;壓力表精度1.5級。
g)曲軸箱壓力: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測量,如加機油口、油標尺插入口等,誤差不超過±0.02kPa。4.6
點火、噴油及供油提前角:誤差不超過±1°曲軸轉角。4.7
發動機進氣狀態4.7.1
進氣溫度
沿發動機進氣口(即進氣連接管、化油器、節氣門體或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口)的軸線,在進氣口上游30~60mm處測量,若空氣濾清器系周邊進氣結構,可在空氣濾清器里面的中間位置測量;傳感器不得受到熱輻射,應采取措施進行熱屏蔽;誤差不超過±2K。4.7.2
進氣壓力
在試驗室內不受陽光和熱輻射的部位測量;誤差不超過±0.1kPa。4.7.3
進氣濕度
在試驗室內不受陽光和熱輻射的部位測量,采用抽風式干濕球溫度計;溫度誤差不超過±0.5K。4.8
發動機空氣消耗量
誤差不超過所測值的±3%。4.9
活塞漏氣量
誤差不超過所測值的±5%。5
試驗數據的計算5.1
通用符號、名稱及單位(見表1)。5.2
發動機的標準進氣狀態(見表2)。表2
標準進氣狀態進氣參數單位標準值進氣溫度TK298進氣干空氣壓PdkPa99水蒸氣分壓PwkPa1進氣總壓PkPa100
應按本標準進氣狀態,校正點燃機及壓燃機油門全開時的實測有效功率、扭矩和壓燃機實測燃料消耗率等。5.3
通用計算公式(見表3)。6
對試驗一般條件的控制
除有特殊規定以外,一般應按下列條件進行性能試驗。6.1
燃料及機油,采用制造廠所規定的牌號,柴油中不得有消煙添加劑。6.2
磨合:按制造廠規定的磨合規范進行。6.3
冷卻系溫度:水冷機的冷卻液的出口溫度控制在361K±5K,必要時可減少溫度允差;風冷機的指定點、散熱片等溫度按制造廠的規定。6.4
機油溫度:按制造廠的規定或控制在368K±5K,必要時可減少溫度允差。6.5
燃料溫度:柴油溫度控制在311K±5K;汽油溫陵控制在298K±5K。必要時可減少溫度允差。6.6
排氣背壓:按制造廠的規定或低于6.7kPa。6.7
發動機的吹拂:若發動機不帶風扇,所有試驗均可設置外加風扇或相應的裝置向發動機吹拂。6.8
發動機的調整:在進行定型、驗證及質量檢查三種類型試驗時,除本標準有關條款規定外,不應另行調整。6.9
測量數據的條件:
測量數據時的發動機運行轉速與選定轉速相差應不超過1%或±10r/min。
待轉速、扭矩及排氣溫度穩定1min后,方可進行測量。轉速、扭矩、燃料消耗量及進氣溫度盡量同時測量,測量燃料耗時間應不少于20s。
取連續測量兩次測量的平均值,前后兩次的扭矩及燃料耗值相差應小于2%。兩次測量的時間間隔約lmin。
如果使用米制單位,可參照附錄N(提示的附錄)換算成法定計量單位。7
試驗時發動機所帶的附件7.1
發動機在進行各項試驗時,所帶附件按表4規定。7.2
凡屬維持發動機工作所不可少的附件,如進氣排氣歧管、化油器或節氣門體、電控系統、燃油輸油泵、燃油噴射泵、分電器、水泵、機油泵、增壓器、廢氣放氣閥、中冷器以及風冷發動機的風扇、導風罩等附件一律帶上,不再列于表4。7.3
凡不是為發動機本身服務的附件,對發動機來說是外加的負載,如排氣制動閥門、制動用的壓氣泵、空調用的冷氣泵、動力轉向用的液壓泵等附件一律不帶。若因為結構的原因,不便從發動機上拆下,其消耗的功率可加到發動機的實測有效功率中去,或從機械損失功率中扣除。7.4
所帶附件若與7.2到7.3規定有不同之處,應在試驗報告中加以說明。8
十項性能試驗方法8.1
起動試驗8.1.1
目的
評定發動機的低溫(汽油機環境溫度255K、柴油機263K)、中溫及熱機起動性。起動性的優劣取決于啟動發動機所需要的拖動時間。8.1.2
試驗條件
發動機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低溫起動試驗時,發動機不裝特殊起動附件。不與測功機相連。用儀器測量瞬態參數如轉速、起動電流、進氣管絕對壓力等。
低溫起動試驗,汽油機在255K、柴油機在263K的環境溫度下進行,加足防凍液及潤滑油的發動機(含變速器)、充足電的蓄電池和燃油一起置人規定的低溫環境,待蓄電池電解液、防凍液及潤滑油溫達到規定的環境溫度±1K時,即可開始低溫起動試驗。
暖機起動試驗前,在40%~80%額定轉速下運轉,待冷卻液溫度達到361K±5K后,怠速10s,停機120min,環境溫度不限,即可開始中溫起動。
熱機起動試驗前,在40%~80%額定轉速下運轉,待冷卻液溫度達到361K±5K后,怠速10s,停車10min,環境溫度不限,即可開始熱車起動。8.1.3
試驗方法
若系自動變速器,置于“停車”檔狀態(A-P);若系手動變速器,置于“空”檔,且離合器先后處于接合狀態(M-O-Ⅰ)及分離狀態(M-O-Ⅱ)。在相應試驗條件下,各狀態分別進行低溫、暖機及熱機起動試驗。其程序如下:
按制造廠使用說明書的規定程序進行設置和操作。起動機通電拖動發動機,氣缸內著火工作,轉速升高,盡早斷電,通電時間(亦稱拖動、起動時間)不得超過15s,發動機能自行運轉10s以上不熄火,則認為起動成功,該種試驗完成。在拖動及自行運轉期間不得操縱發動機。
若起動失敗,按制造廠使用說明書的規定程序再次進行設置和操作,在3min內繼續進行下一次起動;低溫起動時需待冷卻液、潤滑油及電解液達到規定的環境溫度,方可進行下一次起動。若3次起動失敗,則終止該種試驗。8.1.4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8.1.4.1
測量項目
起動失敗次數、起動成功的拖動時間、環境溫度和迸氣狀態。起動機和蓄電池的最低工作(即拖動時的)電壓、拖動及自行運轉的發動機轉速、起動電流、迸氣管絕對壓力等與時間的關系曲線。起動前冷卻液,各種潤滑油及電解液的溫度;汽油牌號及餾程、柴油牌號。8.1.4.2
數據處理
發動機起動性評分。
a)評語與分數(見表5)。表5
分數與評語的對應關系分數評語分數評語9
8
7
6
5優秀
很好
好
尚可
及格4
3
2
1不及格
不大可靠
不可靠
很不可靠
b)按起動質量(即起動成功的拖動時間)評分(見表6)。表6
拖動時間與分數的關系拖動時間
s低溫起動評分
環境溫度:汽油機255K、柴油機263K暖機/熱機起動評分
環境溫度不限0~1
2
3
4
5
6
7
8~9
10~15
15以上9
9
8
7
6
5
4
3
2
19
7
5
3
2
2
2
2
2
1
c)起動失敗扣分
一次失敗扣2分,兩次失敗扣5分,三次失敗評定為1分。
d)發動機的起動性總分計算
總分等于起動成功的評分減去起動失敗的扣分數。若差值小于1時,令總分為1。
e)填寫起動試驗結果表[見附錄C(標準的附錄)表C1]。8.2
怠速試驗8.2.1
目的
評定發動機的怠速質量,即發動機處在低溫冷機及熱機狀態下,無負荷時,評定發動機怠速運轉的平順性(如轉速波動量)及運轉持續性(不熄火)。8.2.2
試驗條件
發動機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利用汽車標準懸架及墊塊將發動機安裝在臺架上,使其懸置與汽車一樣。發動機與測功機不相接。試前發動機的怠速系按制造廠說明書規定進行操作及設置,一旦試驗開始,人不再操縱發動機如油門等,任其自行運轉或熄火。
用儀器記錄發動機轉速與時間的關系曲線。8.2.3
試驗方法
本方法分低溫冷機怠速試驗及熱機怠速試驗方法兩種。
a)低溫冷機怠速試驗
低溫冷機怠速按照8.1.2試驗條件的規定,在規定的低溫下,起動機停止拖動后,發動機能自行運轉,即開始低溫冷機怠速試驗。手動變速器在空檔離合器接合(M-O-Ⅰ),運行20s,終了時記錄數據;隨后仍在空檔離合器分開(M-O-Ⅱ),運轉20s,終了時記錄。若系自動變速器,在“停車”檔(A-P),運轉20s,終了時記錄。
b)熱機怠速試驗
發動機在40%~80%的額定轉速下運行,待冷卻液出口溫度達到361K±5K時,油門回到怠速工況的位置,環境溫度不限,即開始熱機怠速試驗。手動變速器置于空檔離合器接合(M-O-Ⅰ),運行20s,終了時進行數據測量。若系自動變速器,置于“停車”檔(A-P),運轉20s,終了時均進行數據測量。
試驗中若遇發動機熄火,立即起動,進入試驗工況再運轉20s,只記錄熄火次數,不記錄拖動時間。8.2.4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8.2.4.1
測量項目
試驗終了時,測進氣管絕對壓力或真空度、怠速(或高怠速)轉速、燃料消耗量、點火提前角/噴油(或供油)提前角。瞬時的怠速的最高、最低及平均轉速。熄火次數、怠速質量的分數。8.2.4.2
數據整理
a)怠速轉速波動率ψ2按下式計算:式中:nimax——怠速的最高轉速,r/min;
nimin——怠速的最低轉速,r/min;
nim——怠速的平均轉速,r/min。
b)按怠速質量(即運轉的平順性及怠速持續能力)給出的評分及評語(見表7)表7
怠速質量評定評語分數怠速質量優秀
很好
好
尚可
及格
不及格
不太可靠
不可靠
很不可靠9
8
7
6
5
4
3
2
1不太感覺發動機在怠速運轉
清晰地感覺到在運轉,但運轉平順
運轉略有振動,但無反感
運轉略微粗暴,但轉速穩定
運轉中度粗暴
運轉粗暴、但能維持運轉,不熄火
運轉嚴重粗暴、維持運行無把握,可能熄火
熄火1次,在怠速工況持續20s運轉難以維持
熄火2次或2次以上,不能維持運轉,人為操縱油門才能繼續運轉
c)填寫怠速試驗結果表(見附錄C表C2)。8.3
功率試驗8.3.1目的
評定發動機在全負荷工況下的動力性、經濟性和排放性能。8.3.2
試驗項目
總功率試驗及凈功率試驗。8.3.3
試驗條件:
發動機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試驗條件的控制按第6章的規定。試驗中如有火花塞熾熱點火,可采用冷型火花塞。8.3.4
試驗方法
油門全開,在發動機工作轉速范圍內,依次地改變轉速進行測量,適當地分布8個以上的測量點。8.3.5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
進氣狀態、轉速、扭矩、燃料消耗量、壓燃機的排氣可見污染物(按GB3847)、點燃機的空燃比或CO(按GB14761)、排氣溫度、點火或噴油提前角、點燃機進氣管真空度或絕對壓力及燃油牌號。
按5.3進行計算,參考附錄F(提示的附錄)圖F1a和F1b,繪制總、凈功率特性曲線。功率允差按附錄D(標準的附錄)。8.4
負荷特性試驗8.4.1
目的
在規定的轉速、不同的負荷下評定發動機的經濟性和排放性能。8.4.2
試驗條件
發動機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試驗條件的控制按第6章的規定。8.4.3
試驗方法
在若干個轉速(其中應含常用轉速和2000r/min)下進行試驗。發動機轉速不變,從小負荷開始;逐步開大油門進行測量,直至油門全開,適當地分布8個以上的測量點,應包括轉速為2000r/min,平均有效壓力為20OkPa的工況點。8.4.4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
進氣狀態、轉速、扭矩、燃料消耗量、點火或噴油提前角、點燃機進氣管真空度或絕對壓力、空燃比和燃料牌號。按需要測量CO、HC、NOx排放量等(點燃機按GB14761,壓燃機按GB17691)。
按5.3進行計算,參考附錄F圖F2,繪制負荷特性曲線。8.5
萬有特性試驗8.5.1
目的
在不同轉速、不同負荷下,評定發動機在車用狀態(即帶全套附件)下的經濟性和排放特性。8.5.2
試驗條件
發動機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試驗條件的控制按第6章的規定。8.5.3
試驗方法
在發動機工作轉速范圍內適判地選定8個以上的轉速進行試驗,試驗按思8.4.3規定,在選定的轉速下進行負荷特性試驗。8.5.4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
進氣狀態、轉速、扭矩、燃料消耗量、點火或噴油提前角、空燃比、排氣溫度、點燃機的進氣管真空度或絕對壓力和燃料牌號。按需要測量CO、HC、NOx排放量等(點燃機按GB14761,壓燃機按GB17691)。
按5.3進行計算,參考附錄F圖F3、F4、F5、F6和F7,繪制萬有特性曲線和排放特性曲線。8.6
壓燃機調速特性試驗8.6.1
目的
用穩定調速率來評定壓燃機的調速性能。8.6.2
試驗條件
發動機所帶的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試驗條件的控制按第6的規定。本試驗可與總功率試驗結合在一起進行。8.6.3
試驗方法
卸除全部負荷,油門置于全開位置,使發動機轉速達到最高穩定空轉轉速,然后逐步增加負荷,轉速逐步下降,直至最大扭矩轉速,適當地選取10個以上的測量點,包括額定轉速點、并使較多的點分布在轉折處。8.6.4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
進氣狀態、轉速、扭矩、燃料消耗量、調速器開始不起作用的轉速n1(r/min)及最高穩定空轉轉速n0max(r/min)。
穩定調速率δ2按下式計算:
δ2=(n0max-n1)/nr×100%式中:nr——額定轉速,r/min。
參考附錄F圖8,繪制壓燃機調速特性曲線。8.7
機械損失功率試驗8.7.1
目的
評定發動機的機械損失功率和點燃機節氣門全開和全關的泵氣損失的差異。8.7.2
試驗條件
發動機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本試驗應和總功率試驗一起進行,以便準確地計算發動機的機械效率。8.7.3
試驗方法
油門全開,在額定轉速下運行,按6.3及6.4保持冷卻液及機油溫度,然后切斷油路,使管路中的剩余燃料燒盡,點燃機還需切斷點火電源,用電力測功機拖動發動機。從額定轉速起,逐步降低轉速,直至最低工作轉速,均勻地選定8個以上的測量點。
點燃機在選定的轉速下完成油門全開工況測量后,還需立即進行油門全關工況的測量。
試驗應在發動機熄火后3min以內完成。8.7.4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
進氣狀態、轉速、機械損失扭矩、點燃機進氣管真空度或絕對壓力、機油溫度、機油牌號和黏度。
按5.3公式計算,參考附錄F圖F9,繪制機械損失功率曲線。8.8
各缸工作均勻性試驗
為了提高發動機的燃料經濟性,減少爆震及排氣污染,點燃機按8.8.1及8.8.2進行壓縮壓力試驗及各缸排氣中CO測量,壓燃機按8.8.3進行單缸熄火功率試驗。8.8.1
壓縮壓力試驗8.8.1.1
目的
評定點燃機各缸進氣的分配均勻性。8.8.1.2
試驗條件
試驗前調整氣門間隙。發動機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預熱發動機到6.3及6.4的規定。氣缸壓力表的單向閥應盡量靠近氣缸。8.8.1.3
試驗方法
切斷燃料供給,將剩余燃料燒盡,再切斷點火電源,用電力測功機拖動發動機。油門全開,僅拆下一個缸的火花塞,其他缸的火花塞均裝好,在額定轉速下,測量該缸的最大壓縮壓力,然后再測量其他各缸。逐步降低轉速,進行同樣的測量,直至最低轉速,適當分布10個以上的測量點。8.8.1.4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
進氣狀態、轉速及各缸實測氣缸壓縮壓力Pc(kPa)。
校正氣缸壓縮壓力Pco(kPa)按下式計算:
Pco=(100/P)×Pc×l00%式中:Pc——實測氣缸壓縮壓力,kPa;
P——進氣總壓,kPa。
參考附錄F圖F10,繪制氣缸壓縮壓力曲線。8.8.2
各缸排氣中CO或空燃比測量試驗8.8.2.1
目的
評定汽油機各缸混合氣空燃比的均勻性。8.8.2.2
試驗條件
發動機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試驗條件的控制按第6章的規定。試驗中如有火花塞熾熱點火,可采用冷型火花塞。
若發動機的相鄰兩缸共用一個排氣道排氣,則應在各缸排氣閥座的座面上打孔(直徑為0.6~0.8mm),分別引出各缸的排氣。若發動機的每個氣缸均有一個排氣道,則在排氣閥座附近,用管子分別取出各缸排氣的樣氣。用不分光紅外線分析法測定CO或空燃比。8.8.2.3
試驗方法
油門全開,從最低轉速開始,測量各缸排氣中的CO或空燃比,逐步增加轉速,進行同樣測量,直至額定轉速,適當分布若干個測量點。8.8.2.4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
進氣狀態、轉速、各缸排氣的CO或空燃比、扭矩、燃料消耗量、汽油餾程及牌號。
參考附錄F圖Fl1,繪制汽油機各缸混合氣CO或空燃比均勻性曲線。8.8.3
單缸熄火功率試驗8.8.3.1
目的
評定非增壓壓燃機的各缸指示功率的均勻性。8.8.3.2
試驗條件
發動機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試驗條件的控制按第6章的規定。8.8.3.3
試驗方法
油門全開,在額定轉速下,第1缸斷油熄火,調整測功機使轉速恢復,進行測量;同樣進行其他各缸單獨熄火和測量。8.8.3.4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
進氣狀態、轉速、扭矩及各缸熄火后的發動機扭矩。
按5.3及下式計算壓燃機各缸指示功率不均勻率δi
Pij=
Pe-Pe-j式中:Pij——第j缸指示功率;
Pe——實測發動機有效功率;
Pe-j——第j缸熄火后的發動機實測有效功率。式中:Pimax——最大的單缸指示功率;
Pimin——最小的單缸指示功率;
C——發動機缸數。8.9
機油消耗量試驗
在本試驗方法規定的工況下,還可采用其他精度較高的測試儀器設備。8.9.1目的
評定發動機在規定工況下的機油消耗量。8.9.2
試驗條件
發動機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試驗條件的控制按第6章的規定。試驗前檢查發動機的密封性,即不得漏油、漏水。試驗中如有火花塞熾熱點火,可采用冷型火花塞。8.9.3
試驗方法
本試驗的運行工況按表8。表8
機油消耗量試驗工況工況\機型點燃機壓燃機轉速,r/min額定轉速額定轉速額定轉速負荷,%10030100持續時間,h242424
本試驗提供了放油稱重和連續稱重兩種方法,可任選其一。8.9.3.1
放油稱重法
加入新機油至發動機油標尺上限,起動后,盡快調到試驗規定的工況,運轉1h,且機油溫度穩定后,停機;均勻轉動曲軸,在1min以內順轉曲軸一圈,再繼續順轉至第1缸上止點,在這1min終了時在油底殼放油塞處開始放油,放油時間為15min。
稱量放出的機油、容器及漏斗的總重W1,將油倒回發動機,再稱量未能倒凈的機油、容器及漏斗的總重W2,兩次重量之差(W1-W2),即為加入的機油量Wi。
起動發動機,迅速調到放油前的運行工況,開始試驗,連續運行24h,停機;按上述方法轉動曲軸、放油、稱重,得到試驗后放出的機油、容器及漏斗的總重W3,W3與W2之差即為試驗后放出的機油量Wo。
機油總消耗量Go=Wi-Wo
試驗中發動機所漏出的機油,用一定重量的干棉紗及時擦凈,棉紗重量的變化即為漏油量Go1。
發動機的竄油量GoP=Go-Go18.9.3.2
連續稱重法
在油底殼側面打開一個長方形的溢流孔,其長邊處于水平,且下沿應位于油標尺的機油上限和下限的中間。在該沿的下方收集機油,送入機油計量容器的油面以下。收集裝置應焊在油底殼上。機油泵的進油管從容器中吸油,不得有空氣竄入。該容器放在磅秤上。可在容器中設置機油冷卻器。所有連接管道和裝置不能影響機油消耗量測量精度。
加足新機油,起動后,盡快調到試驗規定的工況,等機油溫度及機油計量磅秤讀數趨于穩定后,開始測量,連續運行24h,每小時測量一次。計算24h總的機油消耗量Go。
試驗中發動機所漏出的機油,用一定重量的干棉紗及時擦凈,棉紗重量的變化即為漏油量Go1。發動機的竄油量GoP=Go-Go1。8.9.4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
機油消耗量試驗中的燃油總消耗量、機油總消耗嫩、竄油量、漏油量、機油溫度、點燃機進氣管真空度或絕對壓力、進氣狀態、轉速、扭矩、機油釉度和牌號。8.10
活塞漏氣量試驗8.10.1
目的
評定活塞組與氣缸套的氣體密封性,亦可用來監護這對摩擦副的工作情況。8.10.2
試驗條件
發動機所帶附件按第7章的規定。試驗條件的控制按第6章的規定。堵住曲軸箱與外界交往的一切通道,如,曲軸箱通風的迸出口、油標尺孔、汽油泵的呼吸孔及各種罩蓋的接合處等,并要求曲軸油封密封正常(曲軸箱內加0.2kPa壓力,其泄氣量不得大于5L/min)。必要時,曲軸箱與活塞漏氣量測定儀之間可添置冷凝器,所有連接軟管內徑不小于20mm,漏氣量測定儀的排氣口不應受到吹拂。試驗中如有火花塞熾熱點火,可采用冷烈火花塞。8.10.3
試驗方法
油門全開,在發動機工作轉速范圍內,順序地改變轉速進行測量,適當地分布8個以上的測量點。8.10.4
測量項目及數據整理
進氣狀態、轉速、漏氣量、扭矩、燃料消耗量、機油黏度及牌號。
參考附錄F圖F12,繪制活塞漏氣量曲線。9
試驗報告9.1
試驗報告的推薦格式9.1.1
封面:封面上應寫有試驗單位的名稱、報告名稱、編號、校對、審核、日期及報告編號。9.1.2
目錄。9.1.3
前言:說明試驗任務的來源和試驗依據,以及與過去工作的關系。9.1.4
目的。9.1.5
試驗對象:對試驗發動機進行描繪,按附錄A(標準的附錄)和附錄B(標準的附錄)發動機主要參數表,并可附加圖形、照片。9.1.6
試驗條件:說明不同于本標準試驗條件和特殊的試驗儀表和設備。寫明所用的燃料和機油的牌號及特性參數等。9.1.7
試驗方法:說明與本標準所不同的試驗方法。9.1.8
試驗結果:對原始試驗數據加以處理,重要的數據可以列表,盡可能用曲線表示,在所獲得的曲線和數據基礎上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在試驗報告里應包括“試驗結果匯總表”,其形式見附錄C(標準的附錄)試驗結果匯總表。9.1.9
試驗結論及建議:列出重要的試驗結論,并可作出建議。9.2
曲線的繪制
將試驗中所得到的實測或校正的一連串相關數據用符號(△、○、×、□、等)標在坐標紙上,用平滑的、曲線將它們連接起來。使曲線通過盡量多的點,而且盡可能邯近那些未能通過的點,并使曲線上下的點離曲線的距離大致相等。這樣曲線上的數值是測量點的平均值,比孤立的測量數據準確度高,但要注意在平滑連接的過程中,不得掩蓋曲線的局部真實走向,必要時增補測量點。曲線通過測魚點時不要壓在符號上,應斷開并與符號連接上。
對于那些不相關的數值,相鄰兩點沒有連續的變化關系,符號與符號之間用直線連接,構成折線,見圖F11。
鑒于在校正有效扭矩一轉速曲線上所讀出的數值準確度高,見圖F1a,利用這些讀出的數值計算校正有效功率,繪制校正有效功率一轉速曲線,則該曲線不再標有測量數據的符號,僅是一條平滑的曲線,而且曲線上的功率與扭矩值應相符;同樣根據校正有效扭矩一轉速曲線及燃料消耗量。轉速曲線上所讀出的相應數值計算壓燃機的校正燃料消耗率,繪制校正燃料消耗率。轉速曲線。其他派生曲線也應采用這種方法繪制。9.3
試驗報告幅面
試驗報告及曲線紙推薦采用A4幅面圖紙(210mm×297mm)的尺寸。附錄A(標準的附錄)點燃機主要參數表A1
發動機
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沖程數:四沖程/二沖程1)缸徑/行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mm
缸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
氣缸排列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點火次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壓縮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2
冷卻系統
a)液冷
冷卻液的種類及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泵:有/無1)
水泵: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動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節溫器:初開冷卻液溫度________________℃
全開冷卻液溫度________________℃
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
散熱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熱器蓋的放氣閥開啟壓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Pa
風扇: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風扇傳動系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動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護風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風冷
風扇: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傳動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導風罩(標準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度調節系統:有/無1)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3
制造廠規定的溫度
液冷:發動機冷卻液出口處最高溫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風冷:參考點(說明)________________參考點的最高溫度___________________℃
最高排氣溫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料溫度:最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機油溫度最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4
增壓系統:有/無1)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壓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壓中冷系統:制造廠型號
特征
中冷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5
進氣系統
進氣系統及輔件(油門緩沖裝置,進氣預熱裝置和附加進氣裝置等)的說明和圖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進氣管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氣濾清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進氣消聲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6
燃料供給系統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化油器供油:是/否1)
化油器數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油器:制造廠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量孔流量_____________mL/min
喉管直徑______________mm阻風門:手動/自動1)調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油泵:輸油壓力_____________kPa壓力公差__________________kPa或特性曲線
b)汽油噴射:是/否1)
特征及技術參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噴嘴: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節氣門體: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油壓力調節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動汽油泵: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燃氣供給:混合氣: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
蒸發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A7
配氣系統
進氣門:上止點前___(°)開,下止點后___(°)關,最大升程___mm間隙____mm
排氣門:下止點前___(°)開,上止點后___(°)關,最大升程___mm間隙____mmA8
點火系統
分電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安裝正時____________
點火提前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金:間隙_____________________mm閉合角____________________(°)
火花塞: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間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
高壓線圈: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電磁干擾設備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9
排氣系統結構特征一制造廠規定在額定功率時的排氣背壓、恰敲A10
附加排氣凈化裝置(若有,且未包含在別的項目中)說明和圖樣A11
潤滑系統
結構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潤滑油箱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給系統(機油泵、噴入進氣中、與燃油混合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機油泵有/無1)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燃油混合百分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機油冷卻器:有/無1)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構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12
電子電器系統
發動機電控:是/否1)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控單元: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統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接地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電機: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動機;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13
其他(詳細目錄,必要時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劃去不適用者。附錄B(標準的附錄)壓燃機主要參數表B1發動機
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沖程數:四沖程/二沖程1)缸徑/行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mm
缸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
氣缸排列型式____________________燃燒室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壓縮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火次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2
冷卻系統
a)液冷
冷卻液的種類及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循環泵,有/無1)
循環泵: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動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節溫器:初開冷卻液溫度______℃全開冷卻液溫度______℃升程______mm
散熱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熱器蓋的放氣閥開啟壓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Pa
風扇: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風扇傳動系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動比____________
護風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風冷
風扇:制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動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導風罩(標準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度調節系統:有/無1)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3
制造廠規定的溫度
液冷:發動機冷卻液出口處最高溫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風冷:參考點(說明)________________參考點的最高溫度________________℃
最高排氣溫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料溫度:最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機油溫度:最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4增壓系統:有/無1)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壓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冷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5
進氣系統
進氣系統及輔件(進氣預熱裝置,進氣消聲器等)的說明和圖樣_______________
進氣管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氣濾清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進氣消聲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6
燃料供給系統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前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轉速范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in
角度范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油噴射泵: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循環額定供油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μL/cyc
怠速供油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μL/cyc或供油特性曲線
調速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負荷開始不起作用的轉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in
無負載時最高轉速____________r/min怠速轉速__________r/min
燃油輸油泵: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輸油壓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Pa或特性曲線
噴油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開啟壓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Pa
高壓油管:長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
內外直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
冷起動裝置: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統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冒煙限制器: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子控制噴油系統:有/無1)
結構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7
配氣系統
進氣門:上止點前___(°)開,下止點后___(°)關,最大升程__mm間隙___mm
排氣門:下止點前___(°)開,上止點后___(°)關,最大升程__mm間隙__mmB8
排氣系統
結構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造廠規定在額定功率時的排氣背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PaB9
附加的排氣可見污染物凈化裝置(若有,且未包含在別的項目中)
說明和圖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10
潤滑系統
結構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潤滑油箱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給系統(機油泵、噴入進氣中、與燃油混合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機油泵有/無1)制造廠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燃油混合1)百分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機油冷卻器:有/無1)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
結構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11
電器系統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統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V接地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電機:制造廠__________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決策咨詢工作管理辦法
- 銀行金融產品的精準營銷策略
- 內部孵化項目管理辦法
- 中水回用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與實踐
- 工程停工方案參考模板
- 設計單位安全生產責任
- 醫院抓好安全生產工作
- 推進安全生產五進
- 網絡安全技術技術培訓
- 物業公司內部規章制度
- 知行合一-王陽明傳奇課件
- 鍋爐澆注料施工方案
- GB/T 17394.1-2014金屬材料里氏硬度試驗第1部分:試驗方法
- GB/T 1606-2008工業碳酸氫鈉
- 葛的栽培技術
- 《綠色建筑概論》整套教學課件
- 山東中醫藥大學2020-2021學年內科護理學試題及答案2
- 2022年綿陽江油市社區工作者招聘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經驗交流
- 工程測量、定位放線控制點復核記錄表
- 申辦出入境證件的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