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作文寫作備考:作文審題立意訓練(含解析)_第1頁
2023屆高考作文寫作備考:作文審題立意訓練(含解析)_第2頁
2023屆高考作文寫作備考:作文審題立意訓練(含解析)_第3頁
2023屆高考作文寫作備考:作文審題立意訓練(含解析)_第4頁
2023屆高考作文寫作備考:作文審題立意訓練(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高考作文寫作備考:作文審題立意訓練一、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論語·衛靈公》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義疏》也曾說:“人當思漸慮遠,防于未然,則憂患之事不得近。”而《列子·天瑞篇》記載了一則這樣的“遠慮”故事: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他還擔心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掉下來,杞人的“遠慮”被時人嘲笑,被譏之為“杞人憂天”。但今天的科學研究發現,地震是一種有可能發生的地質運動,太陽、月亮、星星作為宇宙中的天體,也是存在撞擊、消失的可能。如此看來,“杞人”之“遠慮”,實屬難得。個人的安身立命,國家的長治久安,固然需要我們具備“遠慮”的意識與行動,但聯系“杞人”之“遠慮”,我們理應有更多的發現與認識。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理解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提示】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題。材料首先舉了有關《論語》的兩個名句,指出“遠慮”的重要性,認為“遠慮”可以防患于未來,讓人提前意識到潛藏的隱患,并提前解決掉危機。與此相對的是,《列子·天瑞篇》則對“杞人憂天”提出了批判:批評部分人不做好實地觀察,而盲目擔憂。而今天科學研究的發現,這說明人們并非一味地否定“杞人憂天”,否定的是無根據的“杞人憂天”。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對是否“遠慮”不應一味地肯定,也不應該一味地否定。我們應對是否“遠慮”,要給出一個適當的前提條件。這個遠慮,在思想上,是出于對未來切實的、充分的思考的,而非盲目地胡思亂想。在行動上,也需要做好實地觀察以切實觀察到“遠慮”的存在,以及做好危機的解決措施。只有這樣,不管是不是“遠慮”,都是正確的考慮。【立意參考】1.是否“遠慮”,要看實際情況。2.“遠慮”與“近憂”應有效結合。3.“遠慮”,不應只“慮”,更應施行。二、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禪家語常引人深思,譬如“人生有三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有人認為:見過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見過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這時再面對眾生,才能以眾生所需為自己所求,頂天立地,服務眾生。也有人對“人生三見”的內在關系有不同的見解。請結合材料,聯系生活實際,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指導】這是一道引語式的三元關系的材料作文。依照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去推演立意如下:一.先“見自己”知分量,再“見天地”懂小大,終“見眾生”渡眾生(正向遞進)二.“見眾生”心有眾生,從而洞“見天地”,終能窺“見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和價值(反向遞進)三.“見自己”是起點也是終點,認識自己才能洞“見天地”、心懷眾生,“見天地”眾生明心見性最終內圣外王成為自己(交互關系)這三者可以是相關關系,人處在天地之間,也生活在社會當中,“見天地”和“見眾生”沒有什么先后,倒是這兩者都可以“見自己”,在天地之間,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在眾生之間,反思自己的位置和責任,也有點鏡的意思,天地眾生皆為鏡,助己得之玲瓏心。“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也可以是遞進的關系。“見自己”,貴自知,躬自省,不斷砥礪,向更好的自己出發。“見天地”,當一個人不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將目光放眼全天地間,也許會認識到,世界之大,自己之渺小。能夠包容這個世界,心里藏世界。“見眾生”,也許是經歷過洞察自己,放眼世界,看遍眾生后的超然物外,能夠拋開自己,拋開一切物質束縛,將眾人所需作為自己所求,是圣人的境界。我們作為普通人,作為青年人,作為一名學生,這些離我們太遙遠,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圣人的語言,體會各種思想的碰撞,去談自己要“見天地”,“見眾生”太難了,能夠“見自己”,認清自己,知道自己在廣大世界中渺小的使命就很不容易,所以從自己開始,一點一滴,把事情落到實處。就是我們當下應當追求的。【參考題目】1.天地眾生皆為鏡,助己得之玲瓏心2.心懷天地眾生,方能窺“見自己”3.知分量,懂小大,渡眾生4.明心見性,方“見眾生”5.洞“見天地”小我,心懷眾生大我三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人們傾向于鼓勵一個人要在一個領域不斷深耕,以此獲得突破性的進展。而經濟學中的“邊際遞減效應”告訴我們,越往后,進步越不容易。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要求:(1)題目自擬;(2)不少于800字。審題抓類型:現象類思辨類抓對象:深耕進步抓關系:(1)深耕帶來突破性進展(2)越往后越不容易進步抓思辨:還要往后嗎?(1)不容易進步才能突出進展的“突破性”(2)如果挖到“無人區”(藍海),進步可能是驚人的(3)做事情不能只從經濟學角度出發,還要考慮責任感、情懷等要素亮觀點:突破在于深耕,邊際亦需開拓;向下深耕,向上突破;不易與突破并存。思路分析1.引材料現象引:每位博士的畢業論文需要有突破知識邊界的研究事例引:屠呦呦研發青蒿素、羽生結弦挑戰4A動作、中國芯片制造、阿根廷球隊奪冠等。名言引:木心在《素履之往》中曾言:“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2.析材料下定義:邊際遞減效應經濟學術語,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產值后,所提供的產品的增量就會下降,即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減。3.歸因分析:為何人們傾向于鼓勵一個人要在一個領域不斷深耕,以此獲得突破性的進展(1)深耕意味著在一個領域投入更多時間、精力,這樣更有可能取得成就。(2)突破性進展突破知識邊界,給人類帶來福祉(3)一旦突破,獲得進展,可能帶來更豐厚回報4.越往后,進步為什么越不容易?(1)低垂的果實被摘光了,高處的果實摘到的難度更大(2)越往后的研究,需要付出更多,更挑戰人的局限(3)越往后,同行的人越少,類似的研究也越少,可供借鑒的經驗、資訊越少5.思辨:還要往后嗎?(1)不容易進步才能突出進展的“突破性”。(2)如果挖到“無人區”(藍海),進步可能是驚人的(京東自建物流、創建阿里、喬布斯的智能手機……)(3)做事情不能只從經濟學角度出發,還要考慮責任感、情懷等要素6.怎么辦?(1)有深耕的勇氣和信念,耐得住寂寞(2)有深耕的智慧,銳意創新,發現“藍海”四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引用《呂氏春秋》的名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提示我們,水流和門軸在不停運動中才能避免外來生物的腐蝕,保持活力;水的流動始終有方向,門軸要精準安插在門臼中才能轉動暢順。愛因斯坦曾在給兒子的信中說:“生活就像騎自行車,為了保持平衡,就要不斷運動。”騎自行車必須不停地向前蹬,一旦停下來,就容易摔倒。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指導】這是一篇啟示型材料作文,這次調研考出題擺脫了最近一段時間比較常見的“辯證類”作文的出題模式,給人一種“返璞歸真”之感,這對于不少考生來說是友好的,學生不容易在審題上栽跟頭。材料選取了毛澤東援引《呂氏春秋》的名言和愛因斯坦在給兒子的信中的一段話,兩則材料價值導向基本一致,故這篇作文審題立意的核心詞便是“運動”。生命在于運動,這里的“運動”不僅僅指的是物理層面的多動手、多實踐、多鍛煉,也包括思想觀念層面的多思考,接受新的觀念,運用新的方法,葆有一種敢想敢作、自我革新的精神。考生可以并列式展開,論述“運動”的價值和意義,也可以縱向深挖,立足古今探討為什么要保持“運動”,接著從青少年成長的角度討論如何保持“運動”的姿態(比如終身學習、敢于接受他人批評、學會自省等等),讓自己成為高速發展的“飛輪”。中華傳統文化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也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論斷,如果心想著固守一套標準而不加以變通,想著“一招鮮,吃遍天”,不僅面對變化的世界無法及時作出準備,還會葬送掉自己光明的前途。考生在寫這篇文章時,可以適當援引中今中外的一些反面例子,從而讓文章更有思維的深度。在審題細節上,材料有一句話要留心——“水的流動始終有方向,門軸要精準安插在門臼中才能轉動暢順”。這說明除了保持運動的姿態之外,還要注意運動的方向。“對于一艘盲目航行的船來說,所有方向的風都是逆風。”船沒有方向,就會失去目標,只能漫無目的地在大海上航行。而對于新時代青年來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目標,就不知道朝哪個方向努力,無論做什么都是徒勞。考生可以在“怎么做”的部分好好討論這一點。語【參考立意】(1)更新求變,與時俱進(2)生命在于運動,人生貴在向前(3)流水不腐,保持革新是一種人生智慧五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生活中,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但有人說,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文題解析】這道作文題,學生很容易關注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這兩個概念,但前者還有一個表限制作用的狀語“從各種角度”,因此核心概念是“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如果把材料隱含的信息和邏輯補完整,應該是“生活中,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哪個更重要呢?人們傾向于認為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更重要,因此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但有人說,相比于從各種角度分析某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這個問題。”可見材料中的前后“問題”指的是同一個“問題”。材料沒有如2022年春考作文題“濃縮的就是精華”一樣先列舉現象的三個具體表現,需要學生在寫作時化抽象為具象,思考在具體情境中即什么問題或哪一類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哪一個更重要,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提出處理好兩者關系的主張。如果沒有具體情境,“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問題”很容易不是同一個問題,造成文章前后是兩個部分,哪個更重要就沒有可比性。如果主張“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可以從“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的特點、必要性、重要性等方面分析原因。先明確“各種角度”有哪些角度,分析“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的特點,再從問題解決的過程闡述“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對“解決問題”的必要性、重要性。從生活實際來看,人們一般會從問題產生的各種原因、問題的走向、問題的結果、解決問題的辦法等角度分析某一問題。人們思考問題產生的根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向、方法,一方面使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能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一方面也提升了人們的思維水平與認知能力,利于在實踐中去解決問題。從問題解決的過程來看,出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問題解決必經的過程;如果片面強調“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不對問題從各種角度進行分析,可能解決問題時會簡單粗暴,找不到問題的關鍵點,難以真正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如果贊成“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更重要的立場,除了正面闡述,還可以從“過分強調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之弊端而突出“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更重要,從而從正反兩方面突出“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的原因。如果贊成“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可以從“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的特點、隱憂引入自己的立場。“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有麥克風”,“人們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不需要承擔解決問題的重任,一些人面對社會問題停留在各種分析、探秘甚至是娛樂消遣上,看熱鬧的心態對問題的真正解決意義不太,或者分析角度過多、過雜會模糊問題的本質,影響問題更好地解決。一些人面對自己的問題,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可能是為解決問題無能為力或懶惰而不行動找借口,結果問題仍然是問題,妨礙自己的生活。當然,重點還是從問題解決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意義以及“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系來闡述“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