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市賽獲獎2_第1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市賽獲獎2_第2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市賽獲獎2_第3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市賽獲獎2_第4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市賽獲獎2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點強化卷(一)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讀圖,回答1~2題。1.①②兩地區共同存在的環境問題是()A.水土流失 B.酸雨危害C.土壤侵蝕和草地退化 D.土壤鹽堿化2.③④⑤三個地區土壤侵蝕嚴重,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有()【導學號:94880044】①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②季風氣候,雨熱同期③人口密集,過度開墾嚴重④酸雨危害嚴重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1題,①位于塔里木盆地邊緣,②位于內蒙古高原,兩地都位于我國的干旱區和半干旱區,風力作用強勁,土壤遭受風蝕作用嚴重;由于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第2題,③④⑤三個地區都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起伏大,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三個地區都是人口密集區,過度開墾,造成植被破壞,加重了土壤侵蝕。【答案】讀西北地區部分區域圖,回答3~5題。3.結合圖可以看出()A.該區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遞減B.該區1月份氣溫自東北向西南遞減C.圖中甲地的植被主要為草原D.圖中乙地的植被主要為森林4.圖中甲地的生態問題主要為()A.森林破壞 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 D.濕地萎縮5.乙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可能為()A.過度放牧 B.過度農墾C.過度樵采 D.水資源利用不當【解析】第3題,結合圖例和圖中的經緯網,可以看出該區年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依次遞減,1月份氣溫自北向南遞增,甲、乙兩地的年降水量都在200~400mm之間,植被類型主要應為草原。第4題,甲地氣候干旱,降水較少,因而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為土地荒漠化。第5題,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mm,位于農牧過渡地區,過度農墾易導致荒漠化的產生。【答案】讀我國某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與危害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6~7題。6.圖中所示的環境問題是()A.荒漠化 B.臭氧層空洞C.水土流失 D.全球變暖7.圖示環境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是()A.黃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C.東北平原 D.長江三角洲【解析】由圖分析該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為黃土高原。【答案】讀亞寒帶針葉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模式圖,完成8~9題。8.與乙森林系統相比,甲森林系統的()A.生物體儲存的養分少B.落葉層儲存的養分多C.土壤中儲存的養分少D.系統整體的物流量大9.全球的乙森林系統主要分布在()A.非洲大陸 B.大洋洲C.亞歐大陸 D.南美洲【解析】第8題,根據生物量m的大小可判斷出,甲森林系統為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乙為亞寒帶針葉林生態系統。根據圓圈大小反映養分儲量的多少、箭頭粗細代表物流量的大小可知,生物體儲存的養分甲大于乙,枯枝落葉儲存的養分乙大于甲,土壤中儲存的養分甲大于乙,排除A、B、C三項。由圖中箭頭粗細可推知甲系統整體物流量大,D項正確。第9題,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C項符合。【答案】讀“我國北方某地區部分資料統計表”,回答10~11題。年份森林覆蓋率(%)耕地面積(km2)年降水量(mm)氣溫年較差(℃)河流含沙量(‰)糧食平均畝產(kg)糧食總產量(億kg)2000193335203810205202310478450422013510.該地區在此時期內糧食平均畝產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退耕還牧的面積增大B.毀林開荒現象嚴重C.氣候發生異常,出現水旱災害D.人口增長過快11.目前,該地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A.風沙危害嚴重 B.水土流失嚴重C.酸雨危害嚴重 D.土地鹽堿化嚴重【解析】第10題,讀表可知,該地區在此時期內,森林覆蓋率迅速下降,說明毀林開荒現象嚴重;與已有耕地相比,在林地上開發的耕地糧食畝產較低,這導致整個地區平均畝產下降。第11題,讀表可知,該地區河流含沙量明顯升高,說明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答案】二、綜合題(共56分)1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8分)材料一江西省某縣低山丘陵區花崗巖、鉀長石和瓷土等建材資源豐富;鄱陽湖流沙每年外擴3~5米。下圖為該地區建材資源開發前后相關信息示意圖。材料二下表為2023年江西省及鄱陽湖相關資料表。時間項目比較對象變化7月16日~8月7日江西省平均氣溫去年同期升高℃7月16日~8月7日江西省降水量去年同期減小71%8月8日鄱陽湖水體面積去年同期減少2/38月8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多年平均值低2米(1)圖示地區生態問題的分布特點有何變化?試分析其原因。(10分)(2)結合材料二,簡析鄱陽湖面積萎縮的原因。(8分)(3)與西北地區相比,鄱陽湖沿岸地區土地沙化損失大、治理難度小,請加以論證。(10分)【解析】第(1)題,通過示意圖對比可知,生態問題區域由以點狀分布為主變為以面狀分布為主,面積增大。原因應從礦產開發、地形、降水等方面分析。第(2)題,材料中與鄱陽湖面積萎縮相關的地理現象包括高溫、干旱和泥沙淤積等。第(3)題,鄱陽湖地區土地沙化損失大,應從土地價值、人口密度等方面論證;治理難度較小,應從水源、經濟、社會等方面分析。【答案】(1)由以點狀分布為主變為以面狀分布為主,面積由小變大。原因:(露天)采礦,破壞植被和表土;該地區是低山丘陵區,多坡地;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蝕作用強(水土流失嚴重)。(2)氣溫高,蒸發量大;降水少,來水量減小;泥沙淤積等。(3)損失大:鄱陽湖沿岸地區土地生產力高,單產高;鄱陽湖沿岸地區人口和城市密集。治理難度小:降水量大,屬于濕潤地區;靠近河流、湖泊,水源豐富;經濟發展水平高,可為治理工程提供資金支持;工業發達,就業機會多,利于轉移農村勞動力,實現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社會教育水平高,環保意識較強。13.結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題。(28分)材料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小興安嶺經過近60年高強度開發,可采成熟林蓄積量由開發初期的億立方米下降到6600萬立方米,整體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材料二2023年5月19日,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呼源林場發生森林火災,經過徹夜奮戰,于20日上午明火被撲滅。(1)森林火災是導致大興安嶺地區森林資源破壞的原因之一,大興安嶺的森林火災多發生于________(季節),原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2)除森林火災外,導致東北地區森林資源破壞的原因還可能包括哪些方面?(9分)(3)大面積天然森林破壞給當地帶來的環境問題有哪些?(6分)(4)大興安嶺地區要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應采取哪些措施?(7分)【解析】本題以大興安嶺地區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背景,考查森林資源破壞的原因、帶來的危害及應采取的合理措施。第(1)題,干旱少雨和大風天氣有利于火災的形成和發展。第(2)題,森林資源的破壞主要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致。第(3)題,森林被砍伐會使它所具有的各種生態功能喪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第(4)題,要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既要保障林業資源的不斷更新,又要想方設法提高林區人們的經濟收入,以便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答案】(1)春季春季干旱、降水少,多大風天氣(2)采育失調;毀林開荒;亂砍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