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軍閥派系_第1頁
中國近代軍閥派系_第2頁
中國近代軍閥派系_第3頁
中國近代軍閥派系_第4頁
中國近代軍閥派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洋軍閥的統治

金融二班:楊廣祿史凱程王逢時楊庭輝連浩翔

第一節皖系統治時期

一、混亂的軍閥和黎元洪上臺

袁世凱倒臺后,中國開始了軍閥混戰時期。

北方的軍閥有: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山西的閻錫山和控制著徐州一帶的張勛

南方的軍閥有:滇系的唐繼堯和桂系的陸榮廷控制著兩廣地區。還有湖南的譚延闿和四川的熊克武也各自擁兵自重。北洋軍閥皖系直系奉系張作霖段祺瑞馮國璋西南軍閥滇系桂系陸榮廷唐繼堯晉系閻錫山川系熊克武湘系譚延闿徐州張勛中國近代軍閥派系新華宮密會馮國璋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恢復了國會和《臨時約法》,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1、府院之爭所謂府院之爭,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在中國矛盾的反映。段祺瑞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走的是日本路線;黎元洪在美國的支持下,走的是美國路線。二、第一次“府院之爭”和張勛復辟

府院之爭“府”即總統府,指黎元洪一派;“院”即國務院,指段祺瑞一派。

在以下問題上兩人產生了激烈的爭斗:(1)在軍權方面(2)在國務院、秘書長人選問題上(3)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總統黎元洪國務總理段祺瑞

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政府決定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奧宣戰。右圖為參戰紀念章。這場斗爭,既是黎元洪和段祺瑞個人之間的權力爭奪,也是親英、美的黎元洪集團與親日的段祺瑞集團之間的爭奪,更是英、美同日本之間在中國的爭奪。因為日本在中國勢力日益的擴大引起了英美雙方的不滿。張勛復辟清帝退位后,在清末曾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等要職的張勛始仍不忘效忠清王朝,他利用自己所處的地位,全力經營復辟武裝,圖謀尋機復辟。張勛為了表示對清王室的忠誠,本人及其軍隊一直保留著發辮。故時人諷刺地稱他為“辮帥”,稱他的部隊為“辮子軍”。1917年,張勛打著調停府院之爭的旗號率師進京。7月1日凌晨,張勛身著朝服,率文武官員300余人進宮覲見廢帝溥儀。同日,溥儀發布復辟詔書,易五色旗為龍旗,任命偽官,通電勸告各省響應復辟,稱只有實行君主制才能“享數百年之幸?!?。張勛還自封為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張勛(1854~1923)字紹軒,江西奉新人。地方觀念濃重

1917年6月7日,張勛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借“調停”為名,率5000“辮子兵”,進入北京。張勛于7月1日擁護12歲的溥儀復辟帝制,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涤袨楸环鉃椤板龅略骸备痹洪L。稱為“張勛復辟”或“丁巳復辟”。2、張勛復辟溥儀坐于清宮寶座

北京街頭又掛起龍旗

張勛復辟,“普天同憤”。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表明維護民國,反對北洋軍閥的決心。《時報》登載的孫中山及各界反對復辟的消息討逆軍正在進發

段祺瑞利用張勛逼走黎元洪,并以“反復辟”為名,組織“討逆軍”。辮子軍一觸即潰,張勛逃入荷蘭使館。7月12日,宣統再度宣布退位。段祺瑞重新掌權。在紫禁城東門與辮子軍交戰

右圖為張勛復辟失敗后,北京天安門前慶祝共和的情景。三、護法運動和第二次“府院之爭”

1.護法運動的原因。段祺瑞拒絕回復“臨時約法”和國會,打著“袁記約法”的民國旗號,行個人獨裁賣國之實,原有血統被打破利用張勛趕走黎,又利用民國招牌平定張勛復辟以三造共和的功臣自居對外宣而不戰,對內戰而不宣組織安福俱樂部,操縱國會選舉依靠日本帝義出賣中國主權以換得大量借款。

1917-1918年,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桂軍和滇軍首領陸榮廷、唐繼堯和海軍總長程璧光建立軍政府,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斗爭。又稱護法戰爭。軍政府成立后,即刻宣布段祺瑞為民國叛逆,孫中山以軍政府大元帥名義頒布討伐令,斥責段祺等陽托共和,陰行帝制,率領起義的海軍第一艦隊奮起討伐。10月6日,護法戰爭在湖南爆發。

1917年11月下旬,桂系在軍政府內挑起爭端。1918年2月26日,擁護孫中山的程璧光被刺。5月,桂系操縱國會非常會議,用“總裁會議制”代替大元帥制,1918年7月孫中山到達上海

護法運動的意義。

1917年8月-1918年5月。護法運動是辛亥革命以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尾聲。它在反對北洋軍閥的統治,維護辛亥革命的成果方面,具有進步意義。但是,護法運動僅僅提出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而且又是希望依靠西南軍閥來反對北洋軍閥,既沒有觸動當時社會的根本問題,也沒有發動廣大工農群眾,所以失敗了。護法運動孫中山到廣州馮國璋入京做大總統第二次“府院之爭”段祺瑞主張用武力、以湖南為跳板統一西南各省,解決南北爭端。率先對桂系陸廷榮開刀馮國璋主張通過和談來解決南北爭端。

段祺瑞聯合奉系張作霖,想搞一次軍事政變逼馮下臺。段祺瑞和馮國璋的公開敵我對立使北洋政府的根基動搖。這時直系和皖系勝敗的關鍵都在曹錕身上。馮國璋和段祺瑞極力拉攏。1918年10月,馮國璋的代理總統期滿,徐世昌當選為下屆大總統。馮國璋下臺后,曹錕、吳佩孚成了直系軍閥的新首領。段祺瑞一方面控制內閣,排斥直系勢力,另一方面糾集軍隊向外蒙、西北擴張,引起了直系軍閥的強烈不滿,對奉系也造成不小的威脅,促成了直奉聯合反段祺瑞的形勢。直系還和南方桂系陸榮廷聯合,訂立反軍事同盟。直皖矛盾越來越尖銳。四、直皖戰爭7月14日,戰爭爆發,雙方混戰于河北境內。西路吳佩孚軍隊在奉軍的援助下打敗一支皖系軍隊;隨后,奉軍加入東線作戰,直奉軍隊打敗徐樹錚的皖軍,是不戰而降。至此皖軍力量已基本盡失。19日,段祺瑞不得不辭去一切職務。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影響(結果)皖系勢力受到沉重打擊,除了屬于皖系的浙江軍閥盧永祥之外,皖系實力幾乎陷于完全崩潰。中央政權的權力也自然落入了以直系為主的軍閥手中。第二節直系軍閥統治時期一、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是北洋軍兩大閥派系之一,在袁世凱死后以直隸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后來由曹錕和吳佩孚統治,主要人物有李純,王占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勛、孫傳芳等,在英美的支持下,主要控制蘇、贛、鄂及直隸(河北)等省份。馮國璋(1859年—1919年),漢族,河北河間人,北洋軍閥直系首領。馮國璋(1859年-1919年)字華甫,河北河間縣西詩經村人,明代開國勛臣馮勝的后代,北洋軍閥首領,曾任民國代總統。1、內閣沖突

直奉聯合打敗了皖系,并一起控制北京政府。矛盾日益突出表現在內閣問題上:后來徐世昌決定由靳云鵬出任國務院總理張作霖靳云鵬兒女親家吳佩孚曹錕山東同鄉結拜兄弟梁士飴出閣總理梁士飴秉承張作霖的旨意對內打擊直系,對外親日賣國。所以不僅直系很不滿意,也引起全國人民的公憤。吳佩孚發電不僅指責梁內閣“賣國媚外”同時指責其中用的曹汝霖、陸宗輿,與之“朋比為奸”的勾當。得到其他直系軍閥的支持,張作霖出面應戰。梁內閣的倒臺是第一次直奉戰爭的導火線。吳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898年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后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云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勛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段祺瑞派曹錕、張懷芝帶兵南下討伐;吳任第三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因湖南督軍席位為皖系張敬堯所得,吳僅獲空銜,十分氣憤,遂發出罷戰主電。

2、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1922年4月9日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在美、英等列強的調停下,6月14日,張作霖宣布退出關外,宣布東北閉關自治,與北京政府無涉。3、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取勝的原因:

a、政治上,張作霖所支持的梁士飴內閣不得人心,親日賣國;b、軍隊素質上,直系士兵多屬于北洋嫡師,訓練有素,久經戰場;c、從戰術上,直系高出一籌。d、外交上,吳佩孚顯得更是老練,奉張一日本為靠山,在戰前極力渲染直系排日行為,希望得到日本的援助,吳佩孚采取以英美牽制日本,所以日本不敢公開袒護,保持中立。二、第二次直奉戰爭

1、總統之爭直系控制北京政權后,仍采用消滅異己勢力,推行武力統一的政策。

曹錕(1862年12月12日出生于河北大沽口,1938年5月17日逝世于天津),字仲珊。幼年家貧,稍長販布為業,1885年進入天津武備學堂投兵,參加過甲午戰爭,戰后參加袁世凱在小站訓練的新軍,任幫帶,次年升官帶。1903年升任北洋陸軍第一鎮第一協統領。1906任北軍曹錕第一混成協統領。1907年升任第三鎮統制,同年經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奏調該部移駐長春。直系先打起“恢復法統”的旗號,驅逐徐世昌,扶出黎元洪復任總統,恢復了舊國會。黎元洪上臺提出要裁軍,曹錕當然很氣憤。但是吳佩孚倒是對裁軍很是積極。他裁的大多數是他看不順眼的,像河南督軍馮玉祥。馮玉祥(1882.11.6—1948.9.1),民國時期著名軍閥、軍事家、愛國將領、著名民主人士;原名馮基善,字煥章,原籍安徽巢縣(今安徽省巢湖市夏閣鎮竹柯村)人,寄籍河北保定;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蔣介石之結拜兄弟。馮玉祥二、黎元洪再度下臺黎元洪沒有想到總統當了才一年,張勛復辟的情形再度出現,1923年6月7日,北洋軍500名官兵到公府要求總統發給欠薪,黎元洪答應于10天后籌發軍餉,官兵們氣勢洶洶還不肯退出。

6月12日數百名軍警在黎元洪的住宅示威挑戰,要他下臺,局勢很緊張。黎元洪怕曹錕暗下毒手,便偷偷坐上去天津的火車。在天津北王承斌攔截,逼其交出總統印信,然后然他簽名宣布辭職。王承斌。原名承斌,字孝伯,奉天興城人,匡武上將軍、勛二位、陸軍上將、前直魯豫巡閱副使,保定速成武備學堂二班步兵科、陸軍大學第二期畢業。1903年入京師優等師范學校,1904年10月考入保定速成武備學堂二班步兵科,畢業后升入軍官學堂速成科二班(陸軍大學第二期),1909年畢業后歷任禁衛軍排長、第三鎮(統制官曹錕)三等參謀官,第三師(師長曹錕)第六旅(旅長張鴻逵)第十一團團長,1913年2月10日補授陸軍步兵上校。三、曹錕賄選黎元洪下臺后,曹錕迫不及待地想當上總統,建立大選籌備處,然后用每人5000元的支票來賄賂議員,最終以480票在590人參加的選舉中獲勝。曹錕賄選及其了全國的公憤。在京津地區的北洋官兵也開始鬧事,當時的五千元相當于一連官兵半年的實際收入,直系軍人紛紛討要軍餉。四、直系問題a、1923年吳佩孚制造了“二七”慘案。b、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興起,孫中山同奉系和皖系勢力的反直系“三角同盟。c、張作霖賄賂直系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并與之醞釀推倒曹錕統治,并同奉軍秘密聯結。五、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9月15號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雙方投入軍隊42萬,歷時50多天,是軍閥混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雙方在山海關、熱河激戰。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11月3日,戰爭結束,直系大敗。

直系第二次直奉戰爭失敗的原因:1、馮玉祥、胡景翼的倒戈,給了吳佩孚致命的一擊;2、直系控制北京政府后,吳野心大增,日益驕橫,對外樹敵過多,促成了奉、皖、粵三角反直聯盟的形成;3、在武器裝備上,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后,開始整軍經武,到第二次直奉戰爭的時候已是兵精糧足。總之,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吳佩孚“武力統一”的政策違背民心,曹錕賄選的惡行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第三節:奉系統治時期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小洼村人。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遼寧海城人,自小出身貧苦農家,以替人養豬為生。因為父報仇而殺人逃亡,當了土匪。1916年起任奉天督軍,依靠日本,長期統治東北。1920年把持北洋軍閥政府。1922年被直系打敗,退回東北。1924年再度把持北洋政府。1927年在北京組織軍政府。1928年被蔣介石戰敗,退回東北途中被日軍炸成重傷,當日送回沈陽官邸后即死去。張作霖后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是“北洋政府”最后一個掌權者,號稱“東北王”。奉系重大事件1、1925年,奉軍進入上海,勢達鼎盛時期。浙江督軍孫傳芳反奉郭松齡倒戈,日軍助張作霖敗郭松齡。2、1926年,北京會見吳佩孚商定討赤計劃。孫傳芳北上歸附奉系,在天津召開蔡園會議,張作霖由沈陽來到天津。他來天津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完全控制北京政府,成為政府的首領;另一方面是想匯集各方面的軍事力量,抵抗南方的國民革命軍。組織“安國軍”,被15省推為總司令,決定打南方和西南國民軍。3、1927年,在北京下令絞殺李大釗等多名革命烈士。組成安國軍政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軍閥末代國家元首。4、1928年,北伐軍蔣、馮、閻、李對奉系進攻。日公使芳澤謙吉勸其退回東北并要其在蒙滿懸案書上簽字,拒絕。由北京返奉在皇姑屯被炸遇害。5、1928年,張學良改旗易幟。郭松齡(1883年-1925年),字茂宸,漢族,遼寧省沈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后裔。1905年就讀于奉天陸軍速成學堂,次年進永平府北洋陸軍第二鎮隨營學堂,1908年任奉天防軍哨長。190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