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河南省安陽市宜興官林高級中學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1-2022學年河南省安陽市宜興官林高級中學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1-2022學年河南省安陽市宜興官林高級中學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1-2022學年河南省安陽市宜興官林高級中學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1-2022學年河南省安陽市宜興官林高級中學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河南省安陽市宜興官林高級中學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進出口貿易總值統計圖(單位:萬關兩)。據圖可知這一時期A.上海逐漸成為全國的商貿中心B.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上海的民族工業得到快速發展D.中國進口貨物貿易額呈增長趨勢參考答案:B材料表明1867年到1894年上海的進出口貿易迅速增加,究其原因在于,鴉片戰爭后通商口岸的開放中國成為了西方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B符合題意;A與材料無關;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舉步維艱,C不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進出口貿易總額,不能得出出口額增長與否的結論,D不正確。2.1943年,好萊塢拍攝反映蘇聯的電影,如《光榮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攝反映蘇聯的電影,如《鐵幕背后》、《紅色威脅》等。這一變化反映了A.美蘇“冷戰”的開始B.好萊塢拍攝影片需經政府同意C.美蘇由盟友走向對抗D.好萊塢影片受大眾審美觀影響參考答案:C根據材料的意思可知,A項的說法雖與1948年美國拍攝反映蘇聯電影的情況相對應,但并不能體現從1943-1948年之間的變化,故可排除A;材料中沒有體現好萊塢拍攝影片是否需經政府同意,所以B的說法與材料意思不符,故可排除;從材料中的影片名可知,1943年美國拍攝的蘇聯電影反映了美蘇之間友好的關系,1948年的則體現了美蘇之間的緊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變化反映了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走向戰后對抗,故選C;材料反映了美國拍攝的蘇聯電影體現了美國的國家意志,故D的說法與材料的意思不符,可排除。3.有人將《南京條約》中有關香港島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文譯本整理成為下面表格。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A.鴉片戰爭推進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B.清朝政府天朝上國的觀念依舊濃厚C.中英兩國圍繞香港問題展開激烈斗爭D.英國曲解條約實現霸占香港島的企圖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據材料《南京條約》中有關香港島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文譯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文官本的“給予”、“常遠據守主掌”反映了清朝政府天朝上國的觀念依舊濃厚,故B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國外交的近代化,故A排除。材料無法體現中英兩國圍繞香港問題展開激烈斗爭,故C排除。材料也沒有反映英國曲解條約實現霸占香港島的企圖,且香港島確實被割讓,故D排除。考點: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鴉片戰爭·影響4.某校高一學生在學完有關社會主義運動的內容之后,整理出如下信息,你認為錯誤的是:A、《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B、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權C、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D、十月革命完全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才取得勝利的參考答案:D5.1982年,全國農村已有90%以上的生產隊建立了農業生產責任制。1985年,全國農村人民公社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工作全部結束,許多鄉鎮還建立了集體經濟組織。這A.改變了農村土地所有制B.調整了農村的產業結構C.利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D.實現了農村村民的自治參考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了全國多數地區建立了農業生產責任制,全國農村人民公社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有利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故C正確;農業生產責任制沒有改變農村土地所有制,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調整了農村的產業結構的信息,排除B;199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現了農村村民的自治,D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6.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從殖民地掠奪財富最多并將其用于工業化的國家是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俄國參考答案:A7.蘇聯漫畫家摩爾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一位農民的骷髏畫,其背后的“麥穗”已經干癟萎縮。這幅漫畫意在表明A.新經濟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人民熱烈歡呼B.“戰時共產主義”超經濟剝奪,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C.農業集體化損害農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對D.人們對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滿參考答案:B8.史學家陳旭麓指出:“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了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這場戰爭的發動者是A.英國

B.法國

C.日本

D.德國參考答案:A9.葡萄牙歷史學家巴若斯寫道:“船員們驚異地凝望著這個隱藏了多少世紀的壯美的岬角。他們不僅發現了一個突兀的海角,而且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下列有關這個“突兀的海角”說法不正確的是A.承載著歐洲人去尋金的夢想B.記錄著航海家前赴后繼的征程C.見證了世界殖民霸權的興衰D.控訴著黑奴貿易的殘酷和血腥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并調動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中“突兀的海角”指的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通過此地命名的好望角。西歐人通過這個海角到達東方尋找黃金,所以A正確。新航路開辟中達伽馬和麥哲倫船隊先后經過此地,所以B說法正確。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殖民者順著此路向東方開始了殖民擴張,所以此角見證了世界殖民霸權的興衰,故C正確。黑奴貿易又稱三角貿易,從西歐出發到達非洲西海岸再到美洲,然后從美洲返回歐洲,沒有經過南非的好望角,所以D說法不正確。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新航路開辟·新航路開辟經過。10.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

)

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參考答案:C11.近代中國產生過各種救國口號,例如“實業救國”、“經濟救國”、“物質救國”、“工業救國”、“農業救國”、“航空救國”、“交通救國”、“君憲救國”、“教育救國”、“科學救國”、“衛生救國”、“醫學救國”、“文學救國”。這說明A.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中國的思想主題 B.西方侵略激發了國人的民族主義思想C.近代中國救國運動缺乏統一領導 D.近代救國口號泛濫,實際收效甚微參考答案:B本題考查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旨在考查考生解讀信息、調動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近代口號的出現涉及近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都與西方侵略有關,B項符合題意。這些事件是中國近代化的歷程,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D兩項表述都不符合史實,均排除。12.下表是1787年5月美國制憲會議的參會者情況,經過幾個月的激烈爭論,通過了被美國人民奉為“《圣經》”的1787年憲法。由此可知,這部憲法代表土地投機者高利貸者工商航運者持大量公債者奴隸主人數1424124015A.協調了美國各個階層間的矛盾B.宣揚了人人平等觀念C.是各利益集團相互妥協的產物D.體現了天賦人權學說參考答案:C由題干中的表格可以看出,土地投機者、高利貸者、工商航運者、持大量公債者和奴隸主都是在社會發展中獲利較大的利益集團的代表人物,所以最后這些人通過協商和討論制訂了《1787年憲法》,這是他們互相爭論和妥協的結果,故選C;題干中的代表不是能夠代表各個階層,比如里面沒有黑人和印第安人的代表,沒法體現人人平等和天賦人權,故ABD的說法不符合史實。13.由中央影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新中國外交歷程紀念光盤,共12集,每一集的標題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外交特點。其中能夠反映新中國20世紀70年代外交特點的標題是A.“另起爐灶”“分道揚鑣”“播種友誼”B.“斗智斗勇”“再次較量”“峰回路轉”C.“另起爐灶”“跨洋握手”“揚眉吐氣”D.“揚眉吐氣”“跨洋握手”“冰釋雪融”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題時注意時間限制“20世紀70年代”,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使新中國“揚眉吐氣”,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兩國實現“跨洋握手”,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訂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協定兩國關系“冰釋雪融”。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均與題干意思不符。考點:新中國的外交點評:新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1971年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國同美國關系正常化,1979年建立了外交關系;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迅速的提高。14.16—18世紀,西班牙荷蘭英國依次成為海上世界殖民霸主,這說明的實質問題是A.殖民霸權不斷轉移B.英國國力超過西班牙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工業資本優于商業資本,資本主義優于封建主義參考答案:D英國擊敗西班牙成為世界殖民霸主體現的是資本主義優于封建主義,而英國擊敗荷蘭成為世界殖民霸主體現的是工業資本優于商業資本,即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殖民霸權不斷轉移、英國國力超過西班牙和荷蘭均屬于表面現象而非實質,所以選項A、B均不符合題意,排除;西班牙、荷蘭、英國均是殖民擴張,均是“不得道”的行為,不存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問題,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D。點睛:本題旨在依托再現的史實揭示歷史發展實質問題的能力。海上世界殖民霸權是由其綜合國力決定的,而其綜合國力又由其社會經濟特征和生產方式決定。15.公元前449年,羅馬元老院成立的立法委員會將以往的習慣法匯編起來,并且鐫刻成文。以下對這一事件的敘述,正確的是A.頒布的《十二銅表法》標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B.頒布的公民法維系了羅馬帝國的統治

C.頒布的《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發展史的起點

D.頒布的萬民法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知識的壟斷參考答案:C16.1816年的全球性低溫直接影響了糧食生產,而資源短缺則導致人類沖突。1816年的農作物歉收使歐洲各國都出現了“糧食騷亂”,激發了席卷歐洲大陸的革命激情……自然的陰霾還影響到繪畫風格和文學基調,促進了新宗教的誕生、新發明的出現。這說明①在19世紀初經濟全球化已經形成②自然界的重大變化決定著人類歷史前進的方向③自然界的重大變化能夠影響人類社會的許多方面④浪漫主義文學藝術的出現不僅僅是因為人們對“理想王國”的失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參考答案:C①說法不符合史實;②的說法過分強調了自然界的重要變化的作用,過于絕對;故排除掉①②。材料可以說明③④,故選C。17.“國民痛苦,水深火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晨星。”這份誓詞出現在()A.國民革命運動時期 B.國共十年對峙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參考答案:考點:國民大革命.分析:本題考查國民大革命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依據題干“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晨星”可判斷這是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的誓詞,故A項正確.BD兩項反對國民黨,不符合題意,應排除.C項反對日本,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選A.18.近年來,中國通過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建設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方式加強區城經濟合作,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反映出A.世界貿易范圍明顯擴大B.當今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趨勢C.第三世界發展壯大D.區域經濟集團從封閉走向開放參考答案:B從材料“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建設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強區城經濟合作”中可以看出,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故B項正確;A項不符合上海合作組織,排除;材料強調的是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趨勢,故CD項排除。19..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維系他們之間大宗與小宗關系的紐帶是A.地域關系B.血緣關系C.信仰關系D.財產關系參考答案:B本題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能力。本題涉及到的是宗法制,宗法制通過血緣的親疏,確立起一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其他項目都不是宗法制的紐帶,故排除。20.導游帶領一群學生到博物館參觀,走到近代展館前,導游向同學們解說關于近代列強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國。不斷地侵占中國權益時是這么說的:“起初①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來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后來③各國派兵保護東交民巷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最后④外國可以在中國開設工廠。”顯然導游把列強取得這些特權的順序弄錯了,那么符合歷史事實的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參考答案:B21.“洋商見我工商競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計阻抑,勒價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繅絲、紡紗各廠,無不虧折,有歇業者,有抵押與洋商者。”上述史料說明的主要問題是(

)

A.近代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合作謀發展

B.近代民族工業經營不善,致使虧本

C.民族資產階級非常軟弱

D.近代民族工業受到外國資本主義排擠、壓迫參考答案:D22.美國財長福勒得意地宣稱:“各個行星圍繞著太陽轉,各國貨幣圍繞著美元轉。”這句話的實質含義是A.成員國有義務實行固定的匯率制

B.各國的貨幣保持與美元的匯率基本固定C.美元與黃金的比價固定

D.美元取得了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的統治地位參考答案:D23.明成祖時的內閣與清雍正帝時的軍機處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最突出的是

A.統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

B.參與決策,負責日常事務

C.掌管軍事,擔任安全保衛

D.參與政務,沒有決策權力參考答案:D24.下列哪一次運動比較全面地檢驗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A五四運動

B省港大罷工

C五卅運動

D國民會議運動參考答案:C25.2002年6月,湖南湘西里耶古城一號古井出土了了竹、木簡牘近3萬枚。秦簡是實物史料,且多為當時的官署檔案。下圖是典型代表,上有“洞庭郡”“洞庭尉”“陽陵縣”“陽陵守丞”等字樣。關于秦簡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A.秦簡有助于我們研究和了解湖南湘西地區歷史的變遷和行政區劃的沿革B.相較于一般文獻史料而言,秦簡可信度更高,具有更高的歷史參考價值C.根據秦簡的記載可知,從地理位置上看秦朝時里耶古城處于楚國統治下D.秦簡屬于考古出土文物,是一手資料,可以彌補正史及歷史研究的不足參考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了史料研究。根據所學內容可知,A、B、D中關于秦簡的說法都是正確的,作為考古文物,秦簡的可信性和權威性都是最高的。根據“洞庭郡”“洞庭尉”“陽陵縣”“陽陵守丞”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當時實行了郡縣制,推行郡縣制是在秦統一六國以后,所以里耶古城不可能再被楚國統治,所以C項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故排除A、B、D項,故選C。【點睛】第一手資料指文獻資料(指原創的)和實物資料、口述資料;具有高度保密性、實證性、生動性和可讀性的優點;第一手資料的特點是證據直接,準確性、科學性強。26.19世紀中后期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B.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C.資產階級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對外擴展D.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參考答案:A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9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在世界范圍內開展,導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可見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開展的結果。27.蘇聯、新中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而采取的相同舉措是:A、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B、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C、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贖買政策

D、將大企業收歸國有參考答案:B28.“改革肅清了氏族制的殘余.標志著雅典一個多世紀以來平民與貴族斗爭的勝利結束,確立了奴隸主民主政治。材料中的“改革”指的是(

)A.商鞅變法

B.梭倫改革C.克里斯提尼改革

D.伯利克里改革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本題材料提到,改革肅清了氏族制的殘余,標志著雅典一個多世紀以來平民與貴族斗爭的勝利結束,確立了奴隸主民主政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改革”指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因此選C。ABD都不符合所學知識及材料,排除。29.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戰爭時已是一個現代國家,民族意識促使政府和人民團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中國在戰爭中所面對的是日本民族團結一致的力量。在中國,政體基本上仍是中世紀式的,政府與人民各行其是。該材料認為甲午戰爭日本取勝的主要原因是A.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腐朽B.中日雙方綜合實力對比懸殊C.日本的現代政體和民族意識D.中國軍事領導妥協退讓參考答案:C考點: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甲午中日戰爭30.下圖是1801-1901年英國各行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變化示意圖,導致英國該比例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業革命的開展

B.圈地運動的開展C.非洲移民的大量涌入

D.就業觀念的變化參考答案:答參考案:A考點: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影響【名師點睛】工業革命是高考的重點,新課標高考尤其關注前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同時還應結合中國近代史部分,了解工業革命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告誡地方官吏說:“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安養生息之。”——《明太祖洪武實錄》(明)太祖諭戶部臣曰:“減省徭役,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使游惰皆盡力田畝,則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給人足,積蓄富盛。”——《明太祖寶訓》材料二據《天工開物》載,明朝中葉“(棉花)遍布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貴皆賴之”;紡織業中出現的“花樓機”能在綾絹上提織各種花紋;《元明事類鈔》載:明中葉后“北土廣樹藝(種植農作物)而昧于織,南土精織衿(衣料)而寡于藝,故棉則方舟而鬻于南,布則方舟而鬻諸北”;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寫道:“(明朝中期)田人佃手,其狡黠者,逋(拖欠)負租稅,莫可誰何!業經轉手,佃乃虎距,故有久佃成業之謠”——記載明朝中后期有關史實的資料材料三“(明政府規定,政府以錢糧、銀兩或預先購好的絲料分發機戶,機戶織畢交官取酬。但錢糧往往)每發后期(延誤時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剝削)之余,市騰踴(積壓)之料。”“行貨有稅矣,而算及舟車;居貨有稅矣,而算及廬舍”——《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策?分析此政策對明清時期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2)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概述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條件及后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壯大的因素有哪些?參考答案:(1)政策:重農抑商政策影響:一方面,有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阻礙了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遠遠落后于世界。(2)條件:①明初休養生息政策,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②農作物品種的推廣,推動農業發展;③手工業生產工具的改進;④商品經濟活躍,南北經濟交流日益密切;⑤地主土地私有制開始動搖。阻礙:①傳統的小農經濟結構仍占主導地位;②官府的剝削導致農民貧困,購買力低;③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實行“海禁”等政策④官府的限制經營、強行攤派、低價征購等“重本抑末”的政策。發展題::(1)第一小問,根據“減省徭役,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使游惰皆盡力田畝,則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給人足,積蓄富盛。”可知是重農抑商政策。第二小問,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進行分析。(2)條件可以從政府的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土地制度等角度進行分析。阻礙因素可以從經濟結構、官府的剝削、帝國的專制統治、海禁和重農抑商政策等角度分析。32.建立憲政——走向民主、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潮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治民無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法者,王之本也。

——《韓非子》材料二:“在羅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發展沒有在工業和貿易方面引起進一步的后果,因為他們的生產方式沒有改變。”但當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發展起來時,“詳細擬定的羅馬法便立即得到恢復并重新取得威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材料三:

伯利克里說,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讓一個人擔任公職優先于他人的時候,所考慮的不是某一個特殊階級的成員,而是他們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夠對國家有所貢獻,絕對不會因貧窮而在政治上湮沒無聞。”材料四:材料五:請回答:材料一與材料二中“法”的職能有什么區別?(2分)(2)根據材料三,簡要概括伯利克里在這段話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點。(3分)(3)材料四反映了中國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有什么作用?(4分)(4)材料五的聯邦政府結構是依據哪一部法律文獻構建的?中央政府的權力構建又體現了什么原則?材料一和材料二政府框架構建原則有什么共同點?其目的有什么本質區別?(8分)(5)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不同政治制度的認識。(2分)參考答案:(1)材料一:君主統治臣民的工具(或者君主專制的工具);材料二:調節經濟關系(商貿關系)。(2分)(2)特點:城邦的權力屬于全體公民(或人民主權);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有才能的公民無論貧富均可擔任公職。(3分)(3)三省六部制。(2分)三省之間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分割相權,加強皇權。(2分)(4)美國1787年憲法。(2分)三權分立。(2分)分權制衡。(2分)材料一為加強君主專制;材料二為防止專制獨裁,確立民主(逗號前后二取一)。(2分)(5)由于所處歷史階段不同,歷史傳統的差異使政治制度具有多樣性。(或者答時代性;或民主法治是潮流)(2分)3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秘宇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矣。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無君君之心……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會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