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 DB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 :DBJ/T13-336-2020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號 :J15326-2020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tructuralsafetymonitoringofurbanrailtransitduringoperationperiod2020-08-07 發布 2020-11-01 實施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發 布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tructuralsafetymonitoringofurbanrailtransitduringoperationperiod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 :DBJ/T13-336-2020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號 :J15326-2020主編單位:福州市勘測院2020年11月1日2020年福州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發布14閩建科〔2020〕6號各設區市建設局,平潭綜合實驗區交通與建設局,各有關單位:由省廳下達的《建設工程施工現場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應14上述省標及設計圖集由省廳負責管理,由主編單位負責具體內容的解釋。附件: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發布項目(14項)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20年8月14日3附件: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發布項目(14項)序號標準編號標準名稱主編單位名稱發布日期實施日期10DBJ/T13-336-2020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技術規程福州市勘測院2020.8.72020.11.14前 言根據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印發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2017年第一批科學技術項目計劃的通知(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及導則編制計劃項目)》(閩建辦科〔2017〕8號)的要求,規程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內外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規程。本規程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基本規定;4.線路結構長期穩定性監測;5.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6.結構變形自動化監測;7.線路巡查;8.監測項目控制值及預警;9.監測成果及信息反饋。本規程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福州市勘測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技與設計處(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號,郵編:350001)和福州市勘測院(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上街鎮高新大道1號,郵編:350108),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規程主編單位: 福州市勘測院本規程參編單位: 福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廈門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省測繪院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福州大學福州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5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本規程主要起草人:陳瑞霖熊開明陳開端邱 劍林起忠謝 雄陳 文鐘洪德陳志強陳學農朱武松李少波莊全貴柯春安何名燈鮑澤敏邱宗新吳乃龍林凡山陳狀文連鎮華孫虹虹程小毛方緒華劉庚余余永明陳 煌何增平蔣盛鋼趙海歐林 鑒李飛燕林之航本規程主要審查人:鄔建耀何 山余 明張金雄楊建學林民勇鄭維忠6目 次總 則 1術語和符號 22.1 術語 22.2 符號 3基本規定 53.1 基本要求 53.2 工程影響風險等級劃分 63 精度要求 7線路結構長期穩定性監測 81 一般規定 84.2 長期線路沉降監測 104.3 長期隧道收斂監測 144 重點區域加密監測 17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 191 一般規定 195.2 結構豎向位移監測 235.3 結構水平位移監測 265.4 隧道凈空收斂監測 295.5 結構傾斜監測 306 其它監測項目 31結構變形自動化監測 331 一般規定 336.2 全站儀自動化監測 3476.3 靜力水準自動化監測 356.4 電水平尺自動化監測 366.5 激光測距儀自動化監測 376.6 其他自動化監測方法 37線路巡查 38一般規定 38結構巡檢 38控制保護區巡查 40監測項目控制值及預警 42監測項目控制值 42監測預警 44監測成果及信息反饋 47監測成果 47監測信息反饋 49附錄A靠近程度和外部作業的影響分區 50附錄B 長期穩定性監測基準點、監測點埋設 58附錄C 長期穩定性監測報表格式 63附錄D 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頻率 65附錄E 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報表格式 66附錄F 線路現場巡查報表格式 71本規程用詞說明 72引用標準名錄 73附:條文說明 748ContentsGeneralProvisions 1andSymbols 22.1 22 Symbols 3BasicRequirements 51 GeneralRequirements 53.2 ProjectInfluenceMonitoringMeasurementGrade 63 PrecisionRequirements 7Long-termStabilityMonitoringofLineStructures 81 GeneralRequirements 84.2 Long-termLineSettlementMonitoring 104.3 Long-termTunnelConvergenceMonitoring 144 SpecialAreaEncryptionMonitoring 17ProtectiveMonitoringofConstructionInfluence 191 GeneralRequirements 195.2 DisplacementofStructures 235.3 HorizontalDisplacementofStructures 265.4 TunnelSectionConvergence 295.5 InclinationofStructures 306 OtherMonitoringItems 31AutomaticMonitoringofStructuralDeformation 331 GeneralRequirements 336.2 RoboticStationAutomaticMonitoring 3496.3 HydrostaticLevelingAutomaticMonitoring 356.4 ElectricLevelBeamAutomaticMonitoring 366.5 LaserDistanceMeterAutomaticMonitoring 376.6 OtherAutomaticMonitoringMethods 37LinePatrol 38GeneralRequirements 38StructuralInspection 38ControlandProtectedAreasPatrol 40ControlledinMonitoringandEarly42MonitoringItemsControl42MonitoringEarly44MonitoringAchievementandInformationFeedback 47MonitoringMeasurementData 47MonitoringInformationFeedback 49AppendixADistributionofProximityandImpactofExternalOperations 50AppendixB Long-termStabilityMonitoringDatumPointsandMonitoringPointsEmbedding 58AppendixC Long-termStabilityMonitoringReportFormat 63AppendixD FrequencyofProtectiveMonitoringofEngineeringImpactStructures 65AppendixE FormatofProtectiveMonitoringReportforEngineeringImpactStructures 66AppendixF FormatofLineSiteInspectionReport 79ExplanationofinThisCode 71ExplanationofinThisCode 72ListofQuotedStandards 73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74101 總 則為規范福建省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工作,統一監測技術要求,力求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成果準確。在現有國家標準的基礎上,結合福建省工程地質結構特點和周邊環境,特制定本規程。本規程適用于福建省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工作,其它同類型市政工程設施的結構安全監測可參照使用。福建省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應考慮線路工程地質、周邊環境、施工工藝等因素,編制合理的監測方案,精心組織,及時提供準確的監測成果,分析并預測監測對象的變形趨勢。在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中,應積極采用新技福建省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除應執行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12 21 術語城市軌道交通urbanrailtransit輕軌、單軌、有軌電車、磁浮、自動導向軌道、市域快速軌道系統。railtransitstructure城市軌道交通的地下結構、高架結構、路基、車站、車輛段與綜合基地及相關附屬結構。operationperiod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竣工驗收后,從事的載客運營活動期。controlandprotectionarea為保護城市軌道交通結構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在其結構及周邊特定范圍內設置的控制和保護區域。外部作業exterioraction在城市軌道交通結構周邊進行的可能對其產生影響的作業。projectinfluenceriskclassification外部作業對軌道交通結構安全可能產生影響的風險程度的分級。long-termstabilitymonitoring在不考慮外部作業影響的情況下,為監控運營期軌道交通結構變形狀況而定期開展的監測。長期穩定性監測應能反映軌行區2結構的變形狀態及變形過程,包括長期線路沉降監測、長期隧道收斂監測等內容。工程影響保護性監測protectivemonitoringofconstructioninfluence為監控外部作業對軌道交通結構產生的影響而進行的監測。工程影響保護性監測應能反映外部作業對軌道交通結構的影響程度和影響過程。automaticmonitoring通過遠程控制智能全站儀、靜力水準儀等設備,自動采集、convergencemeasurement對盾構法、礦山法等隧道開展的結構凈空尺寸變化的監測。constructioncheck為及時發現結構病害,對軌道交通結構進行的巡視、檢查。checkingaroundcontrolandprotectionarea為預防外部作業或賦存環境變化影響軌道交通結構安全,在沿線地面進行的巡視、檢查。trackstructure路基面或結構面以上的線路部分,由鋼軌、扣件、軌枕、道床等組成。controlledvalueinmonitoring為控制監測對象的狀態變化,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結構的安全現狀及其保護要求,針對各監測項目的監測數據變化量所設定的閾值。2 符號L——水準路線長度、電水平尺長度、橋梁跨度;C——水準尺長度、激光測距儀讀數;3n——測回數、幾何水準測站數、靜力水準高差個數;S——收斂基線長度、視線長度;D——距離、邊長;?——常數,其值為206265;h——高差;α——垂直角、電水平尺傾角;R——地球平均曲率半徑;K——大氣垂直折光系數;Ls——沿線路走向相鄰兩監測點距離;G——監測比值,監測項目實測值與控制值的比值。43 1 基本要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后應進行結構安全監測。結構安全監測包括:線路結構長期穩定性監測、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及線路巡查等。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及外部作業施工前,宜采用激光掃描技術或近景攝影測量技術建立初始檔案。結構安全監測要重視線路巡查工作:包括結構巡檢和控制結構安全監測應編制監測方案,方案編制前應收集資料、現場巡查,確保方案有針對性、操作性,做到科學合理,風險可控。結構安全監測方案應經評審后實施。監測點布設位置、數量應根據結構形式特點、線路地質情結構安全監測使用的儀器設備應檢定合格,并定期維護保養,使其保持穩定的良好狀態,且在有效期內使用。儀器的精度指標應滿足監測要求,軟件應通過測試。結構安全監測數據應及時處理,并結合現場巡查的工況綜合分析,監測信息應及時反饋。當出現變形速率較大、明顯差異沉降、收斂變形較大、突發結構病害等情況或變形達到監測控制5值,應加大監測頻率,加強線路巡查。當累計變形值和變形速率達到監測預警值或監測方案明確的各測項控制值時,應進行監測預警。監測工作結束后,應及時提交監測技術總結及完整的監測成果資料。2 工程影響風險等級劃分工程影響分區應根據外部施工場地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圍護結構型式以及工程施工對周圍巖土體擾動和周邊環境影響的程度及范圍劃分,可分為強烈、顯著和一般三個工程影響分區。工程影響范圍應根據相關法規、規章的要求設置。無明文規定的,可按以下要求設置控制保護區:50m內。50m內;當穿越江、河、湖、海時,100m內。30m內。10m內。工程影響風險等級可劃分為特級、Ⅰ級、Ⅱ級、Ⅲ級,其A確定。表3.2.3工程影響風險等級劃分靠近程度工程影響分區非??拷拷^靠近不靠近強烈影響區(A)特級特級Ⅰ級Ⅱ級顯著影響區(B)特級Ⅰ級Ⅱ級Ⅲ級一般影響區(C)Ⅰ級Ⅱ級Ⅲ級Ⅲ級6注:1結構變形嚴重區間(達到安全控制指標80%),工程影響等級應提升一級。硬巖地區,工程影響等級可降低一級。軟土地區,工程影響等級應提升一級。對于涉及降水項目,工程影響等級應提升一級。100m10000工程影響等級從特級開始,以最先滿足為準,特級時不再提高,Ⅲ級時不再降低。3 精度要求軌道交通安全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應采用中誤差作為測量精度的衡量標準,并以二倍中誤差作為極限誤差。軌道交通安全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主要觀測項目的精度要3.3.2的規定。表3.3.2主要監測項目的精度要求監測項目精度類別精度要求沉降監測高程中誤差±0.5mm收斂監測測線長度中誤差±2.0mm水平位移監測坐標中誤差±1.5mm傾斜監測傾斜率±0.4‰裂縫、接縫寬度±0.1mm沉降監測點高程中誤差:指的是監測點相對于鄰近基準點或工作基點的高程中誤差。監測點相對于基準線的偏差中誤差等。坐標中誤差為其點位中誤差的
2倍。2724 1 一般規定線路結構長期穩定性監測為持續進行的周期性監測,主要目的在于掌握線路結構變形程度和長期形變趨勢,評估線路結構在長期運營過程中的健康狀況。線路結構長期穩定性監測對象主要包括:軌道的道床結構。地下段的結構襯砌。高架段的上部結構和墩臺。地面段的路基。其它需要監測的結構設施。線路結構長期穩定性監測內容應包括沉降監測、隧道收斂監測及結構巡檢。軌道交通運營前應完成監測點布設和初始值測量。初始值2倍時,取其平均值作為初始值。存在結構異?;虿『Α⑻厥獾囟巍⒌刭|不良段、變形異常4.4節要求進行加密監測。長期穩定性監測應根據地質條件、結構型式、環境復雜程4.1.68表4.1.6長期穩定性監測的監測頻率要求監測頻率地質分區運營期前2年運營第3年起沉降監測收斂監測地下段及地面段高架段軟土地段第1年4次第2年2次2次/年1次/年2次/年基巖地段1次/年1次/2年1次/年一般地段(1~2)次/年1次/(1~2)年(1~2)次/年特殊地段(地裂縫、巖溶)4次/年注:1軟土地段指淤泥、淤泥質土、砂土等軟弱土層區域?;鶐r地段指風化巖與巖石區域。一般地段指介于軟土與基巖之間的土層區域。線路結構長期穩定性監測項目,應根據項目委托方要求、結構類型、地質資料、線路設計資料、已有控制點資料等編寫監測方案。監測方案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任務要求。已有成果資料及其分析。監測目的及依據。監測項目、精度要求和數學基礎?;鶞庶c、監測點布設及觀測方案。監測周期及頻率。監測人員及儀器設備。監測數據處理和信息反饋。變形控制值及預警方式。質量、作業安全及其他管理制度。監測應急預案。92 長期線路沉降監測長期線路沉降監測應采用軌道交通建設期使用的高程系統。基準網宜利用軌道交通建設期使用的控制網,并定期復測。長期線路沉降監測一般采用幾何水準測量方法實施,監測包括高程基準網測量、沉降監測兩部分內容。高程基準網測量分為地面基準網測量、高程聯系測量、軌行區基準網測量三部分,水準路線應構成附合路線、閉合路線或B.0.1布設。地面基準網應沿線路進行設計、布設,基準點由深樁水準點、基巖水準點、墻腳水準點等組成,應在每座車站鄰近且穩定的位置設置一個水準點。深樁水準點或基巖水準點的間距不宜大B.0.21次,并同步通過高程聯系測量對地面基準網和軌行區基準網進行聯測。軌行區基準網一般在車站側墻、高架墩柱等位置布設墻水準標志,每座車站至少設置一個基準點,軌行區基準網測量與每期沉降監測同步進行。地面基準網測量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7的一等水準測量技術要求執行,測量精度應4.2.6-1的規定,測站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視線高度應4.2.6-2的規定。表4.2.6-1地面基準網測量精度要求類型精度類別精度指標(mm)限差類別地面基準網測量每公里測量偶然中誤差±0.45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2.0L每公里測量全中誤差±1.0檢測已測高差之較差±3.0L注:L為水準線路長度(km)。10表4.2.6-2地面基準網測量測站設置技術要求類型視距(m)前后視距差(m)前后視距累計差(m)視線高度(m)兩次讀數所測檢測間歇點高差的差(mm)地面基準網測量光學水準儀≤30≤0.5≤1.5下絲讀數≥0.50.40.7數字水準儀≥4且≤30≤1.0≤3.0≤C-0.2且≥0.65注:C為水準尺長度(m)。高程聯系測量、軌行區基準網測量按現行國家標準《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7的二等水準測量技術要求執4.2.7-1的規定,測站視線長度、前后視距4.2.7-24.2.7-3的規定。表4.2.7-1高程聯系測量、軌行區基準網測量精度要求類型精度類別精度指標(mm)限差類別限差指標(mm)高程聯系測量水準點間高差中誤差±1.0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0.3n測站高差中誤差±0.3檢測已測高差之較差±0.4n軌行區基準網測量每公里測量偶然中誤差±1.0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4.0L每公里測量全中誤差±2.0檢測已測高差之較差±6.0L注:L為水準線路長度(km),n為測站數。表4.2.7-2高程聯系測量、軌行區基準網測量測站設置技術要求類型視距(m)前后視距差(m)前后視距累計差(m)兩次讀數所測檢測間歇點高差的差(mm)光學水準儀≤50≤1.0≤3.00.61.0數字水準儀≤50≤1.5≤6.0注:采用數字水準儀觀測時,重復測量次數應≥2次。11表4.2.7-3高程聯系測量、軌行區基準網測量視線高度要求視線長度(m)光學水準儀的視線高度(m)數字水準儀的視線高度(m)D≤15三絲均能讀數三絲均能讀數15<D≤30≥0.2≥0.3且≤C-0.230<D≤50≥0.3≥0.55且≤C-0.2注:C為水準尺長度(m)。長期線路沉降監測點為永久設施,應長期保存,沉降點的布設應符合以下要求:B。于軌枕中間或襯砌結構上,也可采用道床和襯砌結構同時或交替的方式布設,頂部略高于道床面或襯砌結構。(彈簧浮置板)的結構1個監測50m。每個斷面在車站左右線位置橫向對稱布設一對監測點。道岔段布點斷50mB.0.6。20m;明挖矩形U30m。高架段應在每跨梁沿左右線中心呈跨中對稱等距設置不320m。高架段每個墩柱應布設1~2個監測點,監測點宜埋設于離地面0.5m左右高度的柱身上,埋設位置參見附錄B.0.5。124m~5m間距布設B.0.7。環境條件變化或差異沉降較大時,可根據需要加密布設監測點。軟土地段及地裂縫、巖溶等特殊地段的監測點布設還應滿足以下要求:(距伸縮縫間0.3m)。10m20m間距布設一個監測點。5m間距設置監測點,監測30m。長期線路沉降監測應符合下列要求:ii15秒時,應停止使用。4.2.7條軌行區基準網測量的技術要求。13步觀測。扶尺時應借助尺撐,使標尺上的氣泡居中,標尺豎直。晴天進行地面沉降監測應采取遮陽措施,避免陽光直照。長期線路沉降監測數據處理與成果整理外業結束后,應及時進行外業數據檢查,對超過限差要求的測段及時重測,同時進行基準點的穩定性分析。數據處理和成果應滿足以下規定:采用合格的外業觀測數據,進行嚴密平差和精度評定。C.0.1。沉降監測變化量統計與分析應包括線路總體及各區間的沉降分析、特殊區段沉降特性分析、其它應計算和統計的數據。43 長期隧道收斂監測長期隧道收斂監測可采用固定測線法、全斷面掃描法、激光掃描儀法及滿足精度要求的其他收斂測量方法。其中固定測線法可采用全站儀、紅外激光測距儀、收斂尺進行監測。收斂測量采用的方法應符合下列規定:3.3.2的要求。14長期線路收斂監測點應統一編號,并注明監測點所在位置的里程,盾構隧道還應注明管片環號。固定測線收斂監測應滿足下列規定:20米左右的間隔布設,在區間第一環、最后一環、旁通道兩側應布設收斂斷面。在軟土地段及地裂縫、巖溶等特殊地段,或存在病害、變形較大的地段應根據實際情況加密布設監測斷面。固定測線的監測標志應能長期保存。當采用全站儀固定測線法觀測時,應符合以下規定:固定測線兩端應固定棱鏡或反射片等觀測標志。2mm+2ppm。每次應正、倒鏡觀測一測回,當正、倒鏡觀測較差不2mmXAXA-XB2+YA-YB2+ZA-ZB2式中:S-固定測線長度(m);
(4.3.5)XA、XB、YA、YB、ZA、ZB-固定測線兩端點的坐標分量。固定測線兩端應分別設置對中點、瞄準點;±2mm;應檢測手持測距儀的無合作目標測距短測程改正常數,并對收斂測量成果進行測距改正;觀測時,測距儀應分別對中、瞄準固定測線的兩個端3±2mm時取均值作為本次觀測成果。15求:固定測線兩端的監測點應安裝牢固,監測點的測頭應與收斂尺的掛鉤匹配;收斂尺觀測時應施加標定時的拉力,收斂尺尺面應平直,不得扭曲;32倍測線長度中誤差,取算術平均值作為觀測值;收斂變形觀測成果應進行尺長改正和溫度改正。全站儀斷面掃描法收斂監測應滿足下列規定:應在同一豎向剖面內設置儀器對中點、定向點和檢核點,收斂斷面應垂直于結構中線。2″2mm+2ppm。點、拼裝縫等特征點。宜采用全站儀的機載數據采集軟件進行自動采集。除異常點,數據處理后應輸出包括特征點的徑向長度在內的斷面變形數據,進行不同期數據的比較。成果以表格和展開圖的形式表達。激光掃描儀法收斂監測應滿足以下規定:可不布設監測點,但應有精確的里程解算方法。測程內的距離測量精度不應低于±2mm100萬點/s。1cm。數據處理時應結合隧道斷面的幾何特性建立數學處理模型,應刪除激光點云中的異常點。數據處理成果應包括水平直徑在內的全斷面變形數據,應進行不同期數據的比較分析。盾構隧道的激光掃描監測,還宜根據結構特性,解算盾構隧道逐環橢圓16度參數,計算拼裝環錯臺情況。掃描儀的性能,計算測站間距,滿足點云分辨率的要求。采用切片計算收斂測量時,切片應垂直于隧道軸線,切片的里程計算精度應不低于±5cm。采用移動激光掃描法時,掃描螺旋線應垂直于結構中線。應根據分辨率要求,配置行進速度和掃描參數,保證螺旋線間隔及每個螺旋線的相鄰點間距滿足點云分辨率的要求。移動掃描里程方向的計算精度應不低于±5cm,可采用里程計、慣導、里程標RFID控制點等方法提高里程方向的計算精度。激光掃描監測期間應定期采用常規方法檢測收斂測量值154mm。激光掃描測量結果存在明顯的常數差時,采用定期檢測的結果對激光掃描測量的結果進行修正。長期線路收斂監測數據處理與成果整理:外業結束后,應及時進行外業數據檢查,異常數據應及時核查或重測驗證。數據處理和成果應滿足以下規定:采用合格的外業觀測數據進行計算和精度評定。C.0.2。成果報告還應包括收斂監測變化量的統計與分析。4 重點區域加密監測軌道交通結構出現下列情況后,宜列為長期重點區域加密監測:17出現變形量或變形速率較大、明顯差異沉降等情況。出現隧道大面積滲漏、管片損傷、道床結構變形等異常。正在進行病害治理及進行過病害治理的區段。重點區域監測內容包括沉降監測、收斂監測,按本規程第4.2節、4.3節的技術要求實施,同時進行線路巡查。加密測量的監測頻率可按以下要求確定:1次/周~1次/季度的范圍內合理選取。181 一般規定3.2節的要求確定工程影響風險等級為Ⅲ級以上的,應進行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新建、改建、擴建或者拆除建筑物、構筑物。在河(湖)隧道段修建塘堰、疏浚河道、泄洪排水、采石挖砂。開挖河道水渠、打井取水、地下采水。其他對軌道交通設施安全產生影響的大面積增加或減少載荷的作業活動。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對象應包括:正線、聯絡線、出入場(段)線等線路的道床結構。盾構法隧道的管片結構。礦山法隧道結構。高架段的墩臺和梁。車站和明挖區間的側墻,站臺層的立柱。19地面線的路基。其它需要保護的軌道交通結構。3.2節的要求確定工程影響風險等級。外部工程施工作業前,應完成資料收集、現場踏勘及現狀調查、外部工程施工作業與軌道交通結構的平面間距及高(深)初始值測定;外部工程施工作業過程中,應按經審核的監測技術方案實施觀測;外部工程施工作業完工后,應繼續跟蹤監測,直至監測對象變形趨于穩定。資料收集、現場踏勘宜包括下列工作內容:資料、線路巡查和病害治理有關資料、專項維修資料、運營期檢測和監測成果等。件、施工進度文件、與軌道結構的空間相對位置關系、軌道交通結構安全保護專項設計文件、對軌道安全影響風險評估報告等。現場踏勘:周邊環境、外部工程當前施工狀態等。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應以能全面反映軌道交通結構的變形狀況為原則,根據監測對象特點、工程影響風險等級、外部5.1.6確定監測項目。表5.1.6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主要監測項目設置序號監測項目工程影響風險等級特級Ⅰ級Ⅱ級Ⅲ級1豎向位移監測●●●●2水平位移監測●●●○3凈空收斂監測●●●●4傾斜監測●○○○5裂縫、接縫等監測○○○○6線路巡查●●●●20注:●-應測項目,○-選測項目。監測方案應根據外部工程施工作業項目特征、周邊地質條件、工程影響風險等級以及監測目的、工期、任務要求等編制,宜包含下列內容:項目概況:外部工程施工作業概況、軌道交通結構設計、外部工程施工作業與城市軌道交通結構的空間關系及影響等級劃分、巖土工程地質條件等。監測目的及意義。監測依據。監測范圍。監測內容。監測精度要求。監測頻率和周期。項目組織:人員及設備。監測項目實施:基準點和監測點布置、觀測等。監測異常狀況下的應急預案。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及其它管理制度。監測單位資質證書、人員資格證書、儀器設備檢定證書等附件。當外部工程施工作業需要采用爆破作業時,應對軌道交通結構進行爆破振動監測,必要時還應監測結構薄弱部位的應力變化情況。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主要監測項目的精度要求應符合3.3節的規定。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方式應根據監測對象情況按表選取,宜優先采用自動化監測方法。21表5.1.10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方式序號監測對象監測方式1車站、隧道軌行區結構結構變形自動化監測2車站主體及附屬結構,高架區間結構變形自動化監測或結構變形人工監測監測點布設要求:監測點和監測設備的布設應結合軌道交通結構自身特點、外部工程施工作業影響等級、軌道交通結構安全保護要求、工程經驗等綜合考慮,不應影響城市軌道交通正常運營和維護。監測點布設范圍應按照本規程附錄A外部作業的工程影響分區最外側邊界線設置,工程影響風險等級為特級時還應在兩端適當延伸布點范圍。宜充分利用長期穩定性監測設置的基準點、監測點。不同監測項目的監測點宜布置在同一監測斷面內。5m10m20m。明(蓋挖法車站結構監測點應布設在道床、側墻和底板1個。中部,且應保證兩側拱腰、拱頂和底板中部每處位置的監測點不1個,底板中部監測點可利用道床監測點。斷面尺寸超過100m2的隧道應在結構兩側拱腰與拱頂之間加密布點。床監測點應布設在橋梁墩頂和梁板中部,每個墩臺或梁板上的監1個,群樁承臺宜適當增加監測點。22地面線路基段的擋墻監測點宜沿擋墻走向布設,監測點20m,外部工程施工作業影響風險等級為特級時,10m。(構)(構)筑物承重柱、20m。應做好基準點、監測點、設備等的標示和保護工作。22倍時,取其均值作為初始值。初始值觀測應在點位埋設穩定后實施,并在外部工程施工作業開始前完成。監測頻率監測頻率確定應以能系統反映并不遺漏監測對象所測項目的重要變化過程及其變化時刻為原則。在未出現變形預警和突發結構病害情況時,外部工程施工作業期間的監測頻率可按照本D確定。對于位處不良地質區域或結構狀況較差的軌道交通結構,應適當提高監測頻率。軌道交通結構安全保護專項設計文件對監測頻率有特殊要求時,應按要求頻率進行監測。測頻率。當監測數據達到預警值或出現結構病害時,應加大監測頻率,同時加強外部工程施工作業的工況巡查和軌道交通結構巡檢。52 結構豎向位移監測工程影響結構豎向位移監測宜采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期高程系統,也可采用獨立高程系統。豎向位移監測宜采用自動化監測方法,或采用水準測量、6章的相關要求。23豎向位移監測應布設基準網,可采用水準測量、全站儀測量、靜力水準測量等方法,采用水準測量、全站儀測量時,豎向位移監測基準網應構成附合、閉合線路或結點網。水準測量主要5.2.3-1的規定,全站儀測量主要技術要求應符5.2.3-25.2.3-3的規定。表5.2.3-1水準測量主要技術要求測站高差中誤差(mm)往返較差、附合或閉合差(mm)檢測已測高差之較差(mm)±0.3±0.3n±0.4n注:n為測站數。
表5.2.3-2全站儀測量主要技術要求全站儀標稱精度要求兩次測量高差較差的限差(mm)測角不低于1″、測距不低于1mm+2ppm±10D注:D為兩點間距離(km)。表5.2.3-3靜力水準測量主要技術要求傳感器標稱精度(mm)兩次觀測高差較差限差(mm)環線及附合路線閉合差限差(mm)≤0.10.3±0.3n注:n為高差個數。豎向位移監測基準點應設置在施工影響范圍外、穩定、易于長期保存、方便使用的位置。采用水準測量或全站儀測量方法3點。當采用水準測量方法施測豎向位移監測基準網時,可選用深樁或基巖水準點、墻腳水準點。測站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4.2.7條的規定。24當采用全站儀測量方法施測豎向位移監測基準網時,宜布設固定棱鏡,基準點及工作基點應組成多邊形網。觀測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2145.2.6-1的規定。表5.2.6-1距離觀測主要技術要求全站儀測距標稱精度測回間較差限差(mm)氣象數據測定最小讀數溫度(℃)氣壓(mmHg)1mm+1ppm34.00.20.51mm+2ppm57.00.20.55.2.6-2的規定。表5.2.6-2垂直角觀測主要技術要求全站儀測角標稱精度測回數兩次照準目標(″)垂直角測回差限差(″)指標差較差限差(″)0.5″21.5331″44555.1.11條的規定外,還應滿足以下要求:區段還宜在盾構法隧道段的管片、高架段的梁板、明挖區段的底1個監測點,碎石道床段的監測點可根據現場結構狀況合理布設。卻塔、電梯、變電站、電纜溝等附屬設施的監測點宜在結構角點布設,布設時高度適中,便于立尺觀測。采用幾何水準測量進行豎向位移監測應符合以下要求:25DS05及以上水準儀及配套的因瓦水準尺。1個其余基準點納入水準路線作為檢核。4.2節的技術要求。首期觀測應進行往返測,其它各期觀測可進行單程觀測。4.2.7條12897中二等水準測量的相關規定。觀測時,應固定測站、固定轉點,納入水準路線的監測點應相對固定。采用全站儀進行豎向位移監測時,應符合以下要求:宜采用測角精度不低于、測距精度不低于的全站儀觀測。150m5.2.6條的規JGJ8中三角高程測量相關規定。豎向位移監測數據處理與成果整理應符合以下規定:(閉合差并分析判斷觀測質量。按測站數或測段長度進行閉合差分配,計算各監測點的高程。E.0.3。53 結構水平位移監測結構水平位移監測宜建立獨立坐標系,并使坐標系的一個26坐標分量大致沿線路走向。也可與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坐標系統一致,監測成果應表達成平行、垂直于線路中線方向的位移分量。水平位移監測宜采用自動化監測方法,或采用極坐標法、視準線法、小角度法或自由設站法等方法。當采用具有自動照準6章的相關規定。水平位移監測宜采用測角精度不低于、測距精度不低于的全站儀觀測。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可采用全站儀邊角測量和衛星導航定位測量等方法布設。全站儀邊角測量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應符合5.3.4-1的規定;衛星導航定位測量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應采用5.3.4-2的規定。表5.3.4-1全站儀邊角測量主要技術要求相鄰基準點點位中誤差(mm)平均邊長(m)測角中誤差(″)坐標分量中誤差(mm)最弱邊相對中誤差±3.01501.82.0≤1/100000表5.3.4-2衛星導航定位測量主要技術要求接收機類型及精度有效觀測衛星數衛星截止高度角(°)觀測時段長度(min)數據采樣間隔(s)最弱邊相對中誤差雙頻,≤(3mm+1ppm)≥6≥15≥12010~30≤5≤1/100000水平位移基準點設置應滿足以下要求:應設置在施工影響范圍外、穩定、易于長期保存的位置,基準點和工作基點采用具有強制對中標志的觀測墩或固定棱鏡的方式布設。3個以上基準點。273個以上的基準點,在觀測范圍的中部設置工作基點。隧4個以上的基準點。3個基準點,位置還應滿足下列要求:便于安置接收設備;周邊障礙物的高度15°;離電視臺、電臺、微波站等大功率無線電發射50m;附近不應有強烈反射衛星信號的大型建采用全站儀進行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測量時,觀測應滿足以下規定:水平角宜采用方向觀測法,測回數、觀測限差應符合表5.3.6-1的規定。表5.3.6-1水平角觀測技術要求全站儀測角標稱精度測回數半測回歸零差限差(″)一測回內2C互差限差(″)同一方向值各測回互差限差(″)0.5″23531″4696距離應往返各觀測2個測回,有關技術要求應符合表5.3.6-2的規定。表5.3.6-2距離觀測技術要求全站儀測距標稱精度一測回讀數間較差限差(mm)測回間較差限差(mm)(mm)氣象數據測定最小讀數溫度(℃)氣壓(mmHg)1mm+1ppm34.06.00.20.51mm+2ppm45.58.00.20.528當采用全站儀測量布設三維監測基準網時,水平位移測量5.3.65.2節的規定。5.1.11條的規定外,還應滿足以下要求:宜采用固定棱鏡的方式布設。當豎向位移采用全站儀進行監測時,水平位移監測點宜直接利用豎向位移監測點標志。150米,并根據儀器的精1時,15.3.6條的規定。D×103D×103×mβρ×mPn=式中:n-測回數;
(5.3.9)mβ-單測回觀測精度();D-測站至監測點的距離(m);mP-坐標分量中誤差(本規程要求為±1.5mm);ρ-常數,其值為206265()。水平位移監測的數據處理與成果整理應符合以下規定:計算前應對基準點的穩定性進行檢驗,選用穩定的基準點作為起算。水平位移監測的成果表應包括本次位移量、累計位移量、E.0.4。54 隧道凈空收斂監測外部工程施工作業影響范圍內的盾構法隧道、礦山法隧道應進行隧道凈空收斂監測,明挖區間可根據需要選擇監測。工程影響結構隧道凈空收斂監測一般宜采用固定測線法。29當需要測量凈空斷面的綜合或連續變形時,宜分別采用全站儀全斷面掃描法或激光掃描法。隧道凈空收斂監測采用固定測線法實施時,斷面布設間距5.1.11條的規定,每個斷面宜結合隧道結構特點100m2的隧道及外部工程施工作業位于隧道結構正上方或正下方且工程影響風險等級為特級項目時,宜加密布設測線。隧道凈空收斂可采用收斂計、全站儀、紅外激光測距儀、全斷面掃描法或激光掃描法進行監測,監測方法應符合本規程第4.3節的規定。當采用遠程自動化收斂監測時,應滿足本規程第6章的相關要求。5.4.5隧道凈空收斂監測成果應包括固定測線長度本次變化量、累計變化量、變化速率,并宜將固定測線的長度與設計長度進行比較,計算其與設計的較差。報表格式可參見本規程附錄E.0.5。55 結構傾斜監測結構傾斜監測適用于對外部工程施工作業影響范圍內的高架墩柱、明挖區間或車站的側墻等軌道交通結構的傾斜變形情況進行觀測。傾斜監測可選用投點法、全站儀坐標法、傾斜儀法或差異沉降法等觀測方法。投點法應在結構的上、下部豎向對應設置觀測標志;測站點設置在傾斜方向的垂直方向線上,與觀測點的距離宜為上、下1.5~2.0倍;觀測時在下部觀測點安置水平尺,采用全站儀或經緯儀瞄準上部觀測點后投影到水平尺上直接讀取傾斜偏移量;觀測時應正、倒鏡各觀測一次取平均值;歷次傾斜偏移量的變化值與上、下點高差的比值即為傾斜率變化值。全站儀坐標法應在結構的上、下部豎向對應設置小棱鏡或反射片觀測標志;測站點應設置在結構邊線的延長線或結構邊線30的垂線上,與觀測點的水平距離宜為上、下部觀測點高差的1.5~2.0倍;以測站點為原點、測站點至下部觀測點連線為X軸正方向、YXZ軸建立獨立坐標系,X、Y兩個倒鏡各觀測一次取平均值;歷次兩正交方向的傾斜偏移量的變化值與上、下點高差的比值即分別為相應兩個正交方向的傾斜變化率。傾斜儀法觀測可采用傾斜計、電水平尺等傾斜傳感器,宜6章的相關要求進行自動觀測。差異沉降法進行傾斜觀測時,應在需要觀測的傾斜方向上對應設置沉降觀測點;采用水準測量方法測量沉降差,觀測點間差異沉降量與其距離的比值即為點間連線方向的傾斜變化率。傾斜監測成果應描述測量位置、傾斜方向、偏移量、傾斜率、傾斜率變化速率。6 其它監測項目裂縫、接縫監測應符合以下規定:區間隧道、車站側墻、高架梁體等結構的裂縫監測內容應包括裂縫位置、走向、長度、寬度及其變化情況,必要時還應監測裂縫深度。盾構隧道的相鄰管片、高架結構的相鄰梁等結構的接縫監測應測定接縫寬度和錯臺變化情況。開始監測前應記錄監測對象已有裂縫、接縫的分布位置和數量,并對其進行統一編號。應對裂縫、接縫作固定標志進行監測,確保每次量測均是同一位置的變化??刹捎糜螛丝ǔ呋蜃x數顯微鏡進行觀測。當采用游標卡尺觀測時,還應在裂縫或接縫兩側布設固定標志。裂縫寬度、接縫錯臺變化量測量精度不應低于±0.1mm,裂縫長度和深度測量精度不宜低于±1mm。31裂縫監測成果應描述裂縫的位置、走向、長度、寬度,注明裂縫編號及觀測日期等。接縫監測成果應描述接縫的位置、寬度、錯臺量及其變化情況,注明接縫編號和觀測日期等。326 1 一般規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宜優先采用6.1.1沒有施工作業、由于其他因素需進行自動化監測時,觀測項目可根據需要選擇設置。監測技術要求應根據外部施工方法、施工進度、監測對象、監測項目、地質條件等情況和特點確定,并應符5章相應規定。表6.1.1自動化監測主要方法監測項目可選用的監測方法豎向位移靜力水準自動化監測、全站儀自動化監測、電水平尺自動化監測水平位移全站儀自動化監測凈空收斂激光測距儀自動化監測、全站儀自動化監測傾斜全站儀自動化監測、電水平尺自動化監測自動化監測系統應由傳感器、通訊裝置、數據采集系統、數據處理和發布系統以及其他配套設備等組成。系統建設應根據工程實際采用成熟可靠的技術和設備,數據采集裝置應能接入全站儀、靜力水準儀、電水平尺、激光測距儀等各類設備,傳感器3.3節的規定。自動化監測系統的儀器、設備應安裝牢固,滿足軌道交通的限界要求,不影響列車運營安全,安裝時并應保護結構范圍內33的既有設備。使用期間應加強自動化監測系統儀器設備的現場檢查和維護。系統在組裝完畢后,應進行連續觀測以測試系統功能穩定性,系統穩定后方可采集初始值。自動化監測的數據采集頻率應根據外部作業的工序或影響程度合理確定。自動監測系統宜定期與人工監測值比較,發現異常時應及時修正自動化監測系統。數據處理和發布系統應具備共享、展示和查詢功能。62 全站儀自動化監測全站儀自動化監測適用于三維坐標監測,可用于水平位移監測、豎向位移監測、收斂監測、傾斜監測等監測項目。采用的全站儀應具有自動驅動、自動照準功能,最遠觀測點的自動照準精度應不低于±1mm,單次自動照準時間不宜大于10s。應結合各監測項目的具體要求設置監測點,監測點宜采用固定棱鏡的方式布設,同一測站的監測點應顧及全站儀自動照準的小視場角,并做好監測點的保護。5.3.9條的要求。自動化監測系統宜能自動剔除粗差,對未監測的方向自動補測,對觀測數據進行觀測限差檢查,對超限的觀測數據進行自動重測。自動化監測系統宜能根據遠程指令,實時選取監測方向,設置監測時間、監測頻率和測回數。3個以上搭接點進行聯測。每期監測時均應進行基準點聯測,數據處理前應判斷基準網穩定性,對異常監測值及時分析原因,必要時進行補測。3463 靜力水準自動化監測采用靜力水準進行自動化沉降監測,應根據觀測精度要求和預估沉降量,選取相應精度和量程的靜力水準傳感器。2個時,可將一端的參考點設置在相對穩定的區5.2.3-3的要求。6.1.3條的規定之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管路內液體應具有流動性。?形,管路轉角不應形成滯氣死角。連通管式靜力水準設備同組中所有傳感器安裝標高差異20%。0.5m。靜力水準監測系統的數據采集與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35.2.3-3的規定,取讀數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觀測值。連通管式靜力水準同一測段內靜力水準測量的沉降觀測值可按下式計算,壓力式靜力水準可按儀器商提供的公式計算:?Hij=hi-hi-hj-hj (6.3.5)kg kg kg35kg式中:?Hij-以第j次為計算基準(i>j),k測點相對g測點的第ikg次沉降值(mm);khi-測點第i測次相對于蓄液罐內液面安裝高度的距離k(mm);ghi-測點第i測次相對于蓄液罐內液面安裝高度的距離g(mm);khj-k測點第j測次相對于蓄液罐內液面安裝高度的距離k(mm);ghj-測點第j測次相對于蓄液罐內液面安裝高度的距離g(mm)。靜力水準監測系統應與水準測量進行互校。使用期間應定期維護,發現性能異常時應及時修復或更換。64 電水平尺自動化監測電水平尺適用于沉降監測和傾斜監測等監測項目。電水平尺傳感器量程宜不小于±40′,分辨率宜不低于±1",重復測量精度宜不低于±3",可單支使用或多支串聯使用。多支電水平尺串聯安裝構成“尺鏈”進行沉降監測時,應采用水準測量方法定期聯測尺鏈的起點與終點,根據水準測量成果修正各測點沉降變形值。盾構法隧道內電水平尺的長度宜與管片寬度匹配。單支電水平尺差異沉降按下式計算:?St=L×(sinαt-sinα0) (6.4.4)式中:?St-電水平尺兩端點的差異沉降值(mm);L-電水平尺長度(mm);αt-第t次傾角;36α0-初始傾角。多支電水平尺差異沉降按下式計算:i=1?nS0+In Li×ni-n0i=1
(6.4.5)?nnmm;S0-起點水準測量修正值(mm);Li-尺鏈中第i支電水平尺的長度(mm);αi-尺鏈中第i支電水平尺本次傾角;αi0-尺鏈中第i支電水平尺初始傾角。65 激光測距儀自動化監測激光測距儀適用于隧道收斂監測。激光測距儀宜采用無棱鏡反射測量工作模式,測距精度不低于±2.0mm。激光測距儀應布設于固定測線一端的結構內壁,測量激光束應對準固定測線另一端目標點。應在對應位置設置人工固定測線,并同步完成初始測量。收斂變化量按下式計算:?Ci=Ci-C0 (6.5.5)式中:?Cii次收斂變化量(mm);Ci-第i次距離讀數(mm);C0-初始距離讀數(mm)。66 其他自動化監測方法根據項目需要,鼓勵使用新技術、新方法,可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光纖光柵、近景攝影測量等自動化監測技術,提高監測的工作效率。采用新技術、新方法代替傳統方法時,應進行新技術、新377 7.1 一般規定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運營期間,應對結構的狀態開展長期巡1次。周邊開展外部工程施工作業時,應在外部作業實施前后及實施過程中,對投影范圍及兩端50~100米范圍內,進行加密巡檢。每次巡檢結束均應根據巡檢結果進行結構技術狀態評定,以掌握運營軌道交通結構設施的健康狀況,保證行車安全。有外部作業時還應評價外部作業對結構的影響程度。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運營期間,應對控制保護區開展定期巡查,及時發現控制保護區內未經辦理相關手續的違規作業項目,1次。周邊開展外部工程施工作業時,應加密巡查頻率以監控外部作業現場的情況、進度及周邊環境的變化情況。7.2 結構巡檢結構巡檢前應收集結構設計資料、激光掃描技術或近景攝影測量技術建立的結構初始檔案資料、已有病害狀況等資料。結構巡檢應符合下列規定:38巡視檢查以目測為主,并輔助以量尺、放大鏡、照相機、攝像機等器具進行。結構巡檢可采用人工現場巡檢,隧道區間的結構巡檢也可采用基于激光掃描儀法或攝影測量法生成的隧道表觀影像進行室內巡檢。采用人工現場巡檢時,宜配備照(攝)像機、照明設備、記錄表格等作業工具。采用基于激光掃描儀或攝影測量等方法形成的隧道表觀影結構巡檢記錄應詳實準確,應寫明巡檢人員、時間、線路范圍;發現異常情況時應拍攝照片或錄像留存,進行病害調查。病害調查應記錄結構病害類型、位置(區間、上下行、里程、盾構隧道的環號、剖面上角度位置等信息)、程度及其變化情況。病害調查的手段主要依靠目視,情況嚴重時可使用裂縫測(、范圍(結合展開圖要素加以確定)、程度(滲潤、滴水、滲漏、滲流)及特征(狀態、水量、渾濁與凍結狀況),滴漏應通過秒表確定滴水頻率。結構破損應查明破損位置、類型(裂縫、壓潰)、長度、寬度、深度、走向、位置。結構劣化應查明劣化位置、類型(起毛、酥松、起鼓)、范圍及程度。39結構剝落剝離應查明位置、范圍、深度。鋼筋外露、銹蝕應查明位置(范圍)和程度。結構巡檢的成果應符合以下要求:F。結構巡檢成果應與歷史數據比較,列舉病害變化。巡檢成果宜采用信息系統進行數據管理。7.3 控制保護區巡查巡查前應收集軌道交通線竣工測量成果、現勢性滿足要求的線路帶狀地形圖等相關資料。5.1.1所規定的施工活動。巡查時發現軌道交通控制保護區內未經許可的外部作業、可能影響軌道交通結構安全的外部作業、沿線地面標高異常變化時,應立即上報和收集信息。GNSS(攝)像機器具。巡查人員應填表、拍照、或攝像等方式將觀測到的有關信息和現象進行記錄。F。巡查成果應與歷史數據比較,列舉所有違規施工活動和標40高異常變化。418 8.1 監測項目控制值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項目控制值,宜按城市軌道交通安全保護專項設計文件確定。設計文件中未明確監測項8.1節的要求確定。結構安全控制指標主要包括:凈空收斂、水平位移、豎向位移、管片接縫張開量、差異沉降、軌道橫向高差、結構裂縫、振動速度等。地下車站及附屬建筑、隧道、道床結構監測項目控制值應8.1.3的規定。表8.1.3地下車站及附屬、隧道、道床結構監測項目控制值監測項目累計值監測項目累計值隧道凈空收斂20mm道床橫向高差4mm隧道、道床水平位移20mm車站立柱、墻、建筑結構水平位移20mm隧道、道床豎向位移20mm車站立柱、墻、建筑結構豎向位移20mm盾構管片接縫張開量2mm結構裂縫寬度0.2mm隧道、道床差異沉降0.04%Ls結構傾斜4‰隧道結構變形縫差異沉降4mm注:1Ls沿線路走向相鄰兩監測點距離;2表中數值為未考慮城市軌道交通結構已發生變形或病害情況下的安全控制指標值,如城市軌道交通結構已發生變形或病害,則須根據現狀評估取值。路基的沉降量控制值應符合下列要求:42有砟軌道線路不應大于200mm,路橋過渡段不應大于100mm,沉降速率不應大于50mm/年。10mm。高架結構監測項目控制值應符合下列要求:10mm。40m40m的連續10mm。40m的連續梁相鄰橋墩差異沉降量控制值根據結構形式由設計確定。8.1.5-1的規定:表8.1.5-1橋跨結構豎向撓度控制值跨度L(m)豎向撓度控制值(mm)水平撓度控制值(mm)L≤30mL/2000L/400030m<L≤60mL/150060m<L≤80mL/1200L>80mL/10008.1.5-2的規定:表8.1.5-2橋梁墩頂水平位移控制值水平位移方向控制值(mm)順橋方向5L橫橋方向4L注:L為橋梁跨度(m),當為不等跨時采用相鄰跨的較小跨度,當跨度小于25m時按25m計。外部作業工程影響風險等級為特級區段、或線路結構存在43病害等特殊情況,監測項目控制值應在現狀調查與檢測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計算或專項評估進行確定。當城市軌道交通控制保護區內有爆破作業時應進行振動監2.0cm/s。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應延續至外部作業工程結束后1~33個月平均變化速0.02mm/d,且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未因外部作業出現新增病害時,可判定城市軌道交通結構處于穩定狀態,經運營管理單位同意后可停止監測。8.2 監測預警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應根據自身特點、運營安全要求、監測項目控制值、當地經驗等制定監測預警等級和預警標準。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應根據監測預警等級和預警標準建立預警管理制度。預警管理制度應包括不同預警等級的警情報送對象、時間、方式和流程等。監測預警分為監測數據預警、巡查預警兩類。監測數據預警按照實測值與監測項目控制指標值的比值劃分為三個等級,巡查預警不分等級。8.2.4的規定。表8.2.4監測數據預警等級劃分及應對措施預警等級監測比值G應對措施黃色0.6≤G<0.8監測預警,并采取加密監測點或提高監測頻率等措施加強對城市軌道交通結構的監測橙色0.8≤G<1.0進行過程安全評估工作(若存在外部作業,應暫停外部作業),各方制定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經組織審查后,開展后續工作紅色1.0≤G啟動安全應急預案44注:1G為監測比值,是監測項目實測值與結構安全控制指標值的比值;2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損害嚴重時,監測預警等級應另行制定。工程影響結構保護性監測數據預警等級的確定,還應結合監測數據的變化速率值,當日變化量連續三天同方向且速率值超2mm時,監測預警等級應評定為橙色級。巡查過程中出現下列警情之一時,應根據警情緊急程度、發展趨勢和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進行巡查預警及報送:結構鄰近建(構筑物、橋梁、地下管線等周邊環境出現過大沉降、傾斜、裂縫等不正常狀態等。結構鄰近河湖水面出現漩渦、氣泡,堤坡開裂。根據工程經驗判斷,出現其他必須進行警情報送的情況。預警信息應明確預警的時間、具體部位、現場風險狀況、現場巡查信息、監測數據情況、初步原因分析、可能誘發的風險事件、處置建議等,并附相關部位的現場照片等。預警信息由監測(巡查)實施單位通過人工報送或監測管理平臺發布。預警信息發布后,應通過書面簽證或電話聯絡等方式,確認警情處置單位等有關方已及時收到預警信息。警情處置單位應根據不同的警情分別組織不同層級的現場分析、處置會議。會議應包含以下內容:核實預警信息。預警情況、監測數據及現場情況、外部作業情況。分析警情成因,包含技術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判斷軌道交通結構與運營安全狀態。確定具體的處置方案。45監測和巡查,積極參加風險處置方案的制定、提供相關建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風險處理,避免預警升級和安全事故的發生。全隱患且具備解除預警條件的,可進行消警。消警由警情處置單位提出申請,經各方確認后予以消警,并簽署消警單。469 9.1 監測成果完整存儲在可靠的介質上;采用紙質記錄的原始記錄不得涂改、偽造和轉抄。數據處理、成果圖表及檢驗分析資料應完整、清晰。基準點的穩定性檢驗分析,并應符合下列規定:合,計算本期平差后的高差數據與上期平差后的高差數據之間的差值。當計算的差值均不大于按下列公式計算的限差時,認為所有的高程基準點穩定:?≤0.4n (9.1.2-1)式中:?-高差差值限差(mm);n-兩個基準點之間的觀測測站數。兩組合,計算本期平差后的坐標數據與上期平差后的坐標數據之間的差值。當計算的坐標分量較差均不大于按下列公式計算的限差時,認為所有的水平位移基準點穩定:?≤2m (9.1.2-2)47式中:?-坐標分量差值限差(mm);m-坐標中誤差(mm)。當有差值超過限差時,應通過分析判斷找出不穩定的點。每期變形監測結束后,應依據測量誤差理論和統計檢驗原理對獲取的數據及時進行平差計算處理,處理過程應符合下列要求:應利用穩定的基準點作為起算點。應利用嚴密的平差方法和可靠的軟件系統。應確保平差計算所用觀測數據、起算數據準確無誤。應剔除含有粗差的觀測數據。每期變形監測結束后,通過比較相鄰兩期的變形量與測量極限誤差來進行變形分析。當變形量小于測量極限誤差時,可認為該監測點是在這兩期之間沒有變形或變形不顯著。對于多期監測成果,應綜合分析多期的累計變形特征,當監測點相鄰兩周期變形量小,但多期間變化量呈現出明顯變化趨勢時,應認為是有變形。監測數據的變化規律、變化因素及發展趨勢應結合設計施工方案、周邊工況條件、地質條件、環境條件及各類相關監測項目的監測數據等進行分析。監測報告可分警情快報、監測日報和總結報告。監測報告應采用文字、表格、圖形、照片等形式,表達直觀、明確。監測報告宜包括下列主要內容:警情快報:1)工程概況;2)現場巡視信息:巡視照片、記錄、具體時間等;3)預警信息、監測數據、分析與說明、處理建議等內容。監測日報:1)482)現場巡視信息:巡視照片、記錄、具體時間等;3)4)總結報告:1)工程概況;2)監測目的、監測項目和監測依據;3)監測點布設;4)采用的儀器型號、規格和元器件標定資料;5)監測數據采集和監測方法;6)現場巡視信息:巡視照片、記錄、具體時間等;7)程曲線、必要的斷面曲線、等值線圖等、監測點平面位置圖;8)(9)結論與建議。9.2 監測信息反饋軌道交通運營期結構安全監測的觀測記錄、計算分析及成果管理宜采用專門的監測數據采集處理與信息管理系統軟件,實當出現警情時應及時形成預警報告,將主要信息利用信息管理系統軟件、網絡、電話、短信等快捷工具第一時間上報監測委托方、外部作業施工單位、軌道交通運營和維護單位。監測報告應按規定格式和內容,及時向相關單位報送。49附錄A 靠程度外部業的響分區A.01 A.0.1A.0.1-1A.0.1-2確定。表A.0.1靠近程度判定標準城市軌道交通結構的施工方法地質類型外部作業相對凈距靠近程度明挖、蓋挖法<5m地區結構正上方及外側<0.5H范圍內非常靠近外側0.5H~1.0H范圍內靠近外側1.0H~2.0H范圍內較靠近外側>2.0H范圍內不靠近≥5m的地區結構正上方及外側<1.0H范圍內非??拷鈧?.0H~1.5H范圍內靠近外側1.5H~2.5H范圍內較靠近外側>2.5H范圍內不靠近≥5m的地區結構正上方及外側<1.5H范圍內非??拷鈧?.5H~2.0H范圍內靠近外側2.0H~3.0H范圍內較靠近外側>3.0H范圍內不靠近礦山法Ⅰ級~Ⅲ級圍巖隧道豎向<2.0W及外側<1.0W范圍內非??拷淼镭Q向2.0W~2.5W及外側1.0W~1.5W范圍內靠近隧道豎向2.5W~3.5W及外側1.5W~2.5W范圍內較靠近隧道豎向>3.5W及外側>2.5W范圍外不靠近Ⅳ級圍巖隧道豎向<2.5W及外側<1.5W范圍內非??拷?0續表A.0.1城市軌道交通結構的施工方法地質類型外部作業相對凈距靠近程度礦山法Ⅳ級圍巖隧道豎向2.5W~3.0W及外側1.5W~2.0W范圍內靠近隧道豎向3.0W~4.0W及外側2.0W~3.0W范圍內較靠近隧道豎向>4.0W及外側>3.0W范圍外不靠近Ⅴ級、Ⅵ級圍巖隧道豎向<3.0W及外側<2.0W范圍內非??拷淼镭Q向3.0W~3.5W及外側2.0W~2.5W范圍內靠近隧道豎向3.5W~4.5W及外側2.5W~3.5W范圍內較靠近隧道豎向>4.5W及外側>3.5W范圍外不靠近盾構法或頂管法Ⅰ級~Ⅲ級圍巖隧道豎向<2.0D及外側<1.0D范圍內非??拷淼镭Q向2.0D~3.0D及外側1.0D~2.0D范圍內靠近隧道豎向3.0D~4.0D及外側2.0D~3.0D范圍內較靠近隧道豎向>4.0D及外側>3.0D范圍外不靠近Ⅳ級圍巖隧道豎向<2.5D及外側<1.5D范圍內非??拷淼镭Q向2.5D~3.5D及外側1.5D~2.5D范圍內靠近隧道豎向3.5D~4.5D及外側2.5D~3.5D范圍內較靠近隧道豎向>4.5D及外側>3.5D范圍外不靠近Ⅴ級、Ⅵ級圍巖隧道豎向<3.0D及外側<2.0D范圍內非??拷淼镭Q向3.0D~4.0D及外側2.0D~3.0D范圍內靠近Ⅴ級、Ⅵ級圍巖隧道豎向4.0D~5.0D及外側3.0D~4.0D范圍內較靠近隧道豎向>5.0D及外側>4.0D范圍外不靠近高架-水平及豎向<10m范圍內非常靠近水平及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跳蚤市場的數字化轉型與平臺化運營研究-洞察闡釋
- 完整版《星空》公開課教案
- 【基于PLC的頻率變換速度供水系統設計(附主程序梯形圖)13000字】
- 安全會議記錄(第十周)
- 三基醫院招聘考試題目及答案
- 熱繼電器考試題庫及答案
- 奧運會社區考試題及答案
- pmp項目管理??荚囶}及答案
- 《尋找推力和拉力》教案-2025-2026學年冀人版(2024)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
- 2025年酒泉市市直事業單位選調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深基坑工程培訓課件
- 二年級24點練習題庫
- 數據分析和持續改進控制程序
- 油漆工進場安全教育試題
- 軟件工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 Q-SY 10342-2019 終端計算機安全管理規范
-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工作人員招聘考試真題2022
- 2023年遼寧大連國際機場社會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10KV-35kV架空電力線路施工與驗收規范
- 京東入駐流程
- 護理查房高位截癱58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