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的產生、發展和運作_第1頁
Visa的產生、發展和運作_第2頁
Visa的產生、發展和運作_第3頁
Visa的產生、發展和運作_第4頁
Visa的產生、發展和運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僅供學習與交流Visa的產生、發展和運作.精品文檔.Visa的產生:早在 1958 年,由于有鑒于隨身攜帶現金購物的不便,一種革命性的新型的支付方法就此發明。美國銀行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弗雷斯諾鎮試行一種叫“銀行卡”具有特殊意義的卡片。此卡是一種為當地的商店所能接受先消費后付款的紙卡,金額限制在三百美元,于是美國人的第一張信用卡誕生。在試行初期,美國銀行只是計劃加利福尼亞州內提供這項服務,但后來這項服務的快速普及,美國銀行開始與許多在加州以外的銀行的簽訂許可協議,開始在別州發行。再往后的幾年間,信用卡開始在全美盛行,許多的銀行紛紛與美國銀行簽訂協議,希望能

2、加入這個信用卡系統。在建立了強大的國內網絡后,美國銀行開始向外拓展業務。在 1974 年,為妥善統一全球銀行卡管理程序,跨國組織 IBANCO 由此而生。兩年之后,IBANCO 決定整合眾多的國際網絡為一個符合最佳利益的單一全球網絡。由于許多國家不愿意新系統沿用美國銀行的名字,于是此時信用卡和全球組織機構改名為 VISA.Visa的發展(具體發展大事)2010年夏天,世界上最驚心動魄的“游戲”足球世界杯在南非開幕。除了球員們賞心悅目的腳法外,還有一道另類風景線球場周圍廣告牌上交替出現的藍底白字VISA標志。這是VISA取代MasterCard成為國際足聯20072014年支付領域頂級贊助商后,

3、首次出現在世界杯賽場上。人們常說“生命在于運動”,而體育賽事恰恰就是VISA品牌成長的驅動力。1986年,奧委會開始實施第一期TOP贊助商計劃時,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最先求助的是曾經贊助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美國運通公司,而公司董事長詹姆斯?羅賓遜卻回絕了。以快遞業務起家的運通公司在商旅支付方面占據著領先地位。時至今日,運通卡在企業界仍被視為身份象征。運通公司婉拒,薩馬蘭奇轉而求助當時剛滿10歲的VISA組織,此舉促成了VISA發展史上一項影響最深遠的決定:奧運圣火點亮了VISA的成功之路。數據顯示,1986年在全球僅有1.37億張VISA卡,截至2007年,VISA在全球已有15億

4、持卡人,市場份額超過60%,遠遠大于其他支付服務品牌的總和。奧運營銷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了VISA日常營銷活動的延伸,VISA中國區負責公關事務的副總經理劉婕將它比喻為“企業品牌和市場營銷金字塔的塔尖”。作為一家國際企業,VISA卻非常強調本地化策略,根據不同的國情制定國別奧運營銷戰略。贊助澳大利亞等成熟西方市場的奧運會,VISA的主要目標是增加營業收入和投資回報;而在中國這樣一個獨特的市場(國際支付卡組織還不能直接從事人民幣結算業務),VISA希望能夠盡力推動中國的旅游經濟發展。此后,VISA將目光投向了風頭正勁的中國旅游業。從2003年起,VISA與國家旅游局建立了一項為期五年的戰略的合作

5、伙伴關系,共同開展多個國際營銷計劃,鼓勵境外游客到中國旅行。VISA還攜手北京市旅游局,計劃在三年內建立23個由VISA和北京旅游(000802,股吧)局聯合認證的旅游信息中心,用戶一度超過60萬。盡管憑借著奧運的神力,VISA受益匪淺,然而2008年北京奧運會卻讓VISA感受到難言的困惑。根據中國央行規定,自2004年1月1日起,中國境內發行的銀行卡必須統一啟用“銀聯”標志,非銀聯卡將不得跨行或跨區域使用。已實現全球“一卡通”的VISA要想在中國完成跨行人民幣業務,只能把“中國銀聯”標識印在自己的“奧運入場券”上,此舉將與奧運贊助的排他性原則相悖。或許從那時起,VISA就已經認識到,想要從中

6、國的支付清算市場上分一杯羹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VISA在全球很多國家幾乎以同一種模式發展:推介品牌、搭建清算網絡、吸收會員銀行、要求會員銀行發行帶有VISA標志的銀行卡,并以收取網絡的轉接費作為利潤來源。但在中國,VISA必須借助銀聯才能“曲線”進入中國市場。短短幾年間,中國銀聯已經開始盈利,而VISA卻處在尷尬之中。隨著2008年VISA由國際組織變身為需要尋找利潤增長的公眾持股公司,其在中國市場爭取利益最大化變得尤為重要;而與銀聯相比,VISA在中國本土的優勢的確微乎其微。2012年8月底,VISA在中國的尷尬境地突遇轉機。銀聯以外的其他卡組織將被允許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支付卡。2013年

7、1月,VISA與漢口銀行合作發行九通VISA外幣信用卡,引起了各界關注。這是VISA首次與區域性商業銀行合作發行單幣種信用卡。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極從沿海向內地轉移,二三線城市的消費水平顯示出了巨大的增長潛力。進入這一市場,或將成為VISA未來在中國發展的方向。發展史(年份)1958年美洲銀行在加州弗雷斯諾推出具有創新“循環信用”功能的BankAmericard卡。1970年 Visa于1970年在特拉華州成立,當時稱為NationalBankAmericard Inc. (NBI)。1973年 NBI推出首個電子化授權系統,并在一年后推出電子清算和結算系統,即VisaNet的前身。1974年國

8、際銀行卡公司(IBANCO)成立,負責管理BankAmericard的國際業務。1975年 第一張借記卡發行1976年 BankAmericard更名為Visa一個簡單易記的名字(在每一種語言的發音都相同),并使用藍色和金色組合的旗幟標志。1979年第一張Visa旅行支票以四鐘貨幣形式發行。1983年 為了實現“隨時隨地” (anytime,anywhere)的承諾,Visa推出全球ATM網絡,讓世界各地的持卡人可以全天候24小時在自動提款機上提取現金,并為現代商業和休閑旅行帶來了便利。1988年 Visa首次成為奧運會贊助商,贊助了韓國首爾夏季奧運會和阿爾伯塔省卡爾加里冬季奧運會。1989年

9、通過收購Interlink,Visa給其產品增加了電子簽名的功能。1993年 Visa率先將先進的神經網絡技術應用于電子支付,旨在有效降低信用卡欺詐風險。1995年 Visa參與開發和制定全行業芯片卡統一技術標準EMV (Europay,MasterCard和Visa的縮寫)標準,以實現芯片卡在全球范圍內的兼容通用。1997年全球Visa卡的年交易額達1萬億美元,成為支付產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99年 Visa支付卡首次處理歐元交易。2000年 Visa品牌的支付卡發行量達到10億張。2000年 Visa頒布“持卡人零責任”制度,意味著持卡人無需對卡片的欺詐交易承擔責任。2004年全球范圍內

10、,Visa借記卡的交易總額超過Visa信用卡交易總額。2005年 Visa推出重新打造的全新交易授權處理平臺。2005年 Visa更新品牌標識,以更好地反映新的支付機會,如移動支付和非接觸式支付等。2007年 Visa推出Visa移動支付平臺,這一業務和技術框架旨在促進移動支付和相關增值服務的應用。2007年 Visa宣布完成全球重組,創建新的全球性公司VisaInc.,Visa歐洲仍為獨立機構。2008年 Visa上市,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IPO,其股票開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公開交易,股票代碼為“V”。2009年 Visa首次推出全球統一主題形象廣告“MorePeople go with

11、Visa” (“帶上Visa,付諸行動“)。2009年 Visa啟動全球性宣傳計劃“貨幣的進步”,向人們更好地闡述Visa電子貨幣為消費者、企業、政府和經濟帶來的有形利益。2009年 Visa 對VisaNet的認證系統進行升級,顯著提升大幅增加了交易儲存量,提升了交易處理引擎的速度和反應能力。2010年 Visa 收購 CyberSource,旨在推動其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業務增長,提升Visa網絡、產品及服務對金融機構、商戶、合作伙伴及消費者的價值。Visa借助DeviceFidelity的 In2Pay microSD技術,正式宣布非接觸移動支付應用的商業使用。成功Vivisa的運作Visa

12、其主要承接銀行卡跨行交易實現任務。不論您卡片的發卡行是哪家,只要卡片上有VISA的標志,您就可以在境內外任何一個同樣有VISA標志的POS終端進行刷卡消費或提取現金。 同時,除了發卡行自身有特惠商戶外,VISA本身也有其特惠商戶,只要您的卡片支持VISA消費,并且消費時走VISA線路,符合VISA公司的規定,即可享受相應的服務;國內發卡組織一旦發行VISA卡,該卡即可以通過VISA的線路進行消費,尤其是在境外,在銀聯的終端不是特別多的情況下,通過VISA消費,對持卡人來說更為便捷。 VISA 在美國及全球的運作模式當世界的第一個信用卡,BankAmericard,在加州當地的商店測試了新式的信

13、貸概念,并迅速贏得了廣大的知名度后,BankAmericard (后改名為 VISA card),就成為深植于美國人心中取代傳統現金交易的新方式。在過去的 50 年中,在全球電子支付建設及環境不斷的完善下,VISA 無論是在美國國內或是國際上都取得了偉大成就。VISA 整體的收入來自若干來源:服務收入、數據處理收入、國際交易收入、其他收入、刷卡數量和支持的獎勵。VISA 的服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最大。服務費的收取是由持卡人所參與VISA 品牌活動購物的刷卡金額和數量為基礎。這一部分的收入主要來自銀行和其他使用 VISA 商標的金融機構根據刷卡金額和數量產生。在 2009 年,VISA 在服務收

14、入業務額共計 31.7 億美元,占全體總收入的比例的 45.9%。在數據處理方面,VISA 的收入來源為提供授權、清償和結算、交易處理服務或任何其他幫助辦理交易費用的服務。2009 年 VISA 在這個部分收入為 24.3 億美元,是 VISA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國際交易的發生是當持卡人的發卡銀行在一個國家,但購買商品的商戶銀行在另一個國家。這些收入一般來自跨境交易中必須作出的貨幣換算。VISA 在 2009 年的國際交易收入部分的業務額超過 19 億美元,成為第三大的收入來源。VISA 的其他收入來自持卡人可以購買的額外服務。這些服務包括擴大持卡人的信用卡保障,旅游的禮賓服務,專屬服務,或是

15、Visa 為歐洲區持卡人所建立專屬的商業注冊登記的付費通道。其他收入為 VISA 整體收入最小的部分,在 2009這一部分收入僅為 6.25 億美元。VISA 對交易過程中的各當事方提供完整的商業解決方案。它的業務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部分:個人,商業用戶,和政府機構。在對個人提供的服務中,VISA 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提供借記卡,信用卡,和預付卡三種不同類型的業務。VISA 的借記卡和預付卡業務在 2008 年占 VISA 美國業務的 75%。2008 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徹底改變了美國購物者的消費行為。在為了應付不斷惡化的經濟狀況下,使用借記卡或預付卡的人數目大幅度增加。2008 年 VISA 的信

16、用卡業務占其美國整體收入的 25%。雖然 2008 年的金融危機無疑的對美國信貸市場及美國家庭的消費行為有巨大的影響,VISA 信用卡業務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尤其是在新興國家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依舊保持強勁。除此之外,VISA 的客戶還包括一般的商業公司和政府機構。VISA 向這些商業機構及政府機關提供了商務支付程序,信息管理和咨詢服務。目的是幫助企業,跨國公司和政府機關的管理繁雜的費用,簡化操作和提高效率。雖然 VISA 有許多不同的財務需要履行各方面的不同種類的金融服務,本論文將縮小范圍集中于 VISA 對個人及商戶的金融服務。在談到 VISA 對個人和商戶的金融服務,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持卡人

17、在商戶的 POS 機上的刷卡交易過程。每一次的刷卡交易是一個兩階段過程,其中涉及包括持卡人,發行機構(消費者的金融機構),商戶,收單機構(商戶的金融機構),和 VisaNet(授權網絡)等多個當事方。VISA 卡的交易是一個兩階段過程分為授權和清償結算。當持卡人在商戶 的 POS 機上刷卡后,POS 機器將發送授權請求至商戶的收購機構。而收單機構又以電子發送形式將付款請求通過 VisaNet 轉至持卡人的卡發行銀行通知授權交易。該發卡銀行可根據個別客戶的信用額度來批準或拒絕交易請求。然后通過VisaNet 轉發此項訊息到商戶的收單銀行,進而轉發訊息到商戶,而商戶則根據接收的授權完成相的交易。在

18、完成交易后,商戶將交易發票存入收單銀行,收單銀行則根據交易金額將款項存入商戶帳戶中并向 VisaNet 申請交易清算。VisaNet 一邊將款項付給收單銀行,另一邊將同等款項在消費者的發卡銀行帳戶中扣除。而發卡銀行將交易金額記錄在持卡人每月賬單上,由持卡人在月底將款項付清。VISA 中國的建立和業務營運VISA 和中國的信用卡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系。VISA 是中國信用卡市場的逐步成長變得更加成熟背后的最重要推手之一。早在 1970 年初,VISA 通過中國銀行廣東分行提供給東亞銀行的持卡人的現金服務成為中國所接受的第一個國際支付品牌。VISA 在中國接下來的發展是由中國銀行在1987 年所發行的準貸記卡中國長城卡。該卡為第一個有著 VISA 標志在中國發行的 VISA 卡。VISA在中國政府邀請下加入金卡工程項目,主要角色為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幫助建立信用卡教育中心和培訓中國金融專業人員的信用卡知識。 VISA 對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發展不僅在于培訓專業的人員,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