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單元集體備課本單元的課文包括一篇小說、一首詩歌和兩篇散文。四篇課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魯迅的社戲通過外來少年“我”的新奇眼光,體察水鄉平橋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風光,感受水鄉敦厚和睦的民風。作品圍繞“社戲”展開情節,事件敘述波瀾起伏,人物形象細膩鮮活。賀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抒情詩,詩作意象明亮、瑰麗且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以陜北民歌形式表現新時代的內容。劉成章的安塞腰鼓通過寫陜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風和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氣質,其語言運用和修辭方法尤其值得學習。吳伯簫的燈籠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燈籠”為話題,串聯起早年鄉村生活的諸多記憶,表現舊時的鄉村民風民俗,表達了
2、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同時以小見大,借“燈籠”這一形象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愿為保衛國家充當“馬前卒”的意志和熱情。學習這些課文,既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見識多樣的、多元的民俗現象,增進學生對社會生活、社會文化的理解,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素養,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本單元的寫作訓練“學習仿寫”,旨在帶領學生通過研讀優秀作品,從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鑒的內容,把握作品的精髓進行創造性的仿寫,并養成讀寫結合的好習慣,通過模仿、借鑒優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口語交際“應對”要引導學生通過實例了解應對的種類和特點,通過具體實踐學習并掌握應對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強應對能力。分類內容課時教學要點
3、閱讀1.社戲31. 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民俗的意義和價值,增進學生對社會生活、社會文化的理解,增強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熱愛。2. 分析品鑒作者是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3. 體會課文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加強朗讀,訓練語感。養成品味語言的良好習慣,能從欣賞實踐中悟出品味語言的方法。4. 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相關作品,擴大學生的視野,通過課內外閱讀結合對比,豐富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認識。5. 引導學生養成讀寫結合的好習慣,通過模仿、借鑒優秀作品,提高寫作水平。6. 引導學生了解應對,指導學生通過具體實踐學習并掌握應對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2.回延安23.安塞腰鼓24.燈籠1寫作學習仿寫2
4、口語交際應對11 社戲1.通過自主閱讀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讀情節設置,感受敘事藝術。2.探究人物描寫藝術,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3.理解文中的兒童敘述視角,體會作者對早年鄉村生活的留戀之情。3課時布置學生完成狀元大課堂第1課預習卡第1課時1.通過自主閱讀課文和批注,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2.研讀情節設置,感受敘事藝術。一、導入新課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看戲是舊時中國人為數不多的娛樂方式之一,經濟水平的落后又限制了這一活動的頻率,往往只在年節活動時才有機會享受。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魯迅走進昔日的江南水鄉,訪一訪當地的民俗戲藝活
5、動“社戲”,感受鄉村生活的淳樸和美好。(板書文題)二、整體感知1.速讀課文,感知內容請注意文章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1)掃清字詞障礙(見狀元大課堂本課“字詞清單”欄目)。(2)默讀課文,對有價值、有困惑的內容進行批注。2.交流初讀感受師:本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你認為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呢?(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此時不下定論)預設 文章以“社戲”為題,寫了 “我”和伙伴們一起去趙莊看社戲前后的事情。文章雖然題為“社戲”,但寫看到的社戲的內容不多,而且“我”似乎也并不真正喜歡社戲。而自始至終寫的是“我”的“樂土”平橋村,那里的人、情、景都很美,“我”很懷念那里。【設計意圖】通過自主閱讀
6、批注,實現學生與文本和作者的直接、全面對話,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為后面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展開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礎。三、理清事件,研讀情節“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對社戲的理解可能也不盡相同。我們一起來深入研讀課文,探查作者的寫作意圖。1.理清事件師: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看看文章寫了哪些事件。(用6分鐘時間完成課后“思考探究”一)溫馨提示:圈畫重要詞、句和段;按自然段歸納內容,多個自然段寫一件事的歸納到一起。學生完成批注后,可在同桌或小組間交流,然后指名學生板書。預設 平橋概況(隨母歸省)伙伴游玩(鄉間生活)無船出行(戲前風波)夏夜行船趙莊看戲(船頭看戲)停船吃豆(偷豆煮豆
7、)深夜返回(月夜歸航)再談吃豆(戲后余波)。設問1:對于這些事件,哪些著墨較多,哪些一筆帶過? (生勾畫,小組討論,班級交流)師小結:看社戲是主要內容,因此看社戲前后的波折,夜航去看戲途中,戲后歸航偷豆等情節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因此略寫。設問2: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作者為什么要詳寫去看社戲前的波折。預設 首先,這本身就屬于看社戲全過程的內容;同時,波折中反映了“我”對看戲的渴望,反映了親人、朋友對“我”的關心、幫助,表現出平橋村于“我”確實是一片“樂土”;再者,寫波折也是為寫看戲做鋪墊,使課文內容曲折而充滿生活情趣。設問3:略寫的平橋概況、鄉間生活兩部分有什么作用?預設 從內容上來看
8、: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人物;是中心事件的環境和機緣。從結構上來看:為下文和小伙伴去趙莊看戲做鋪墊,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然更是樂趣無窮,吸引讀者細讀看戲部分;與結尾句遙相呼應。從情感上來看:表達對平橋村的熱愛、懷念。師小結:本文圍繞主要事件“看社戲”,從想看戲不得,到能看戲而不愿看,從沮喪返航再到途中偷豆,情節曲折,搖曳多姿,其間欲揚先抑,山窮水盡而又柳暗花明。2.研讀情節(1)請同學們指出情節的起伏。(指名學生板書)預設(2)課文第49段寫戲前風波尤為精彩,標記出去看戲前的三次起伏,并思考這樣行文的好處。預設師:戲前風波的三次起伏,寫出“我”在希望與失望中交替的煎熬
9、與驚喜,生動表現了“我”盼望看戲的熱切心情,襯托下文沒看到盼望中的精彩社戲時的無趣、失望,為后面的敗興而歸埋下了伏筆。結束語:詳略有致、波瀾起伏,是本文敘事的藝術。作者圍繞看社戲這一中心事件,有詳有略、跌宕起伏地處理了大量似乎與中心思想聯系并不緊密的材料。那么,作者想要借這些“枝節”表現什么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進行深入解讀。【設計意圖】學生自主閱讀、合作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從梳理課文情節角度深入把握課文內容,在對情節安排的詳略和波瀾起伏的研究中不斷完善對“看社戲”事件的了解。第2課時1.探究人物描寫藝術,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文中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一、復習導入上節課我們梳理了文章情
10、節,感受了文章的敘事藝術,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體會本文人物描寫的藝術及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效果。二、探究描寫藝術,把握人物形象1.分析“我”的表現師:終于看到的“社戲”讓人掃興。“看社戲”其實只是一條串聯起平橋村的山、水、人、情的線索。那么“我”在看戲前后及看戲時又有怎樣的表現呢?文中是怎樣描寫這些表現的?(1)“我”盼望去看戲,卻因為沒有船而去不了,“我”因此著急又無奈。文中是怎樣描寫“我”的“急”的?細讀第49段,圈畫寫“我”心理“急”的句子,歸納、批注心理描寫手法。(生交流,師指導)預設 “我急得要哭”點出“急”,正面描寫“我”盼望去看社戲的急切心情。“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
11、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想象社戲表演以及看戲人喝豆漿的情景,突出表現了“我”對看社戲的渴望和無法看戲的沮喪心情。過分的著急使“我”有了幻想。這是側面描寫,沒有“急”字,但“急”的狀態寫得很到位。“不釣蝦,東西也少吃”“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只有我不開口”。 “我”無心玩耍,也沒有胃口,表現了“我”沒能去看社戲的沮喪和失落。仍沒有“急”字,但寫出了“急”的狀態:“急”得改變了生活常態,要“急”出毛病了。寫法歸納:多角度描寫“我”著急的心理,寫出了“我”想去趙莊看戲的強烈愿望。(2)因為八叔的船回來了,加上伙伴們“寫包票”,“我”得以去看戲,心情自然變好了。文中是怎樣描寫“我
12、”的“愉悅”的心情的?細讀第1014段,圈畫描寫“愉悅”心情的句子,歸納、批注寫作特點。(生交流,師指導)預設 “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立刻”“一哄”表現了“我們”被允許去看社戲后急不可待而又歡快的心情。“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突變,“輕松”“舒展”與前面看戲不成而沮喪的心情完全不同。“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是夸張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的心情無限之好。“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清香”“撲面”“朦朧”分別從嗅覺、觸覺、視覺的角度描寫兩岸的景象和月色,描繪出一幅
13、江南水鄉的月夜美景圖。而這美好的景象正凸顯出“我”內心的愉悅,這就是“以景語寫情語”的妙處。“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寫遠處看月下露天戲臺的朦朧美。將月下朦朧的戲臺比作“仙境”,寫出了戲臺之美,體現了“我”心情的愉悅。寫法歸納:動作描寫、巧用修辭、感官描寫、環境描寫。(3)“我”對社戲已然沒有未看到時的興奮,而是感到滿滿的“疲倦”。文中怎么寫我的“疲倦”的?細讀第1921段,圈畫描寫“疲倦”心情的句子,歸納、批注寫作特點。(生交流討論,師提示)預設 “我有些疲倦了”直接點出“疲倦”。“只覺得戲
14、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么高低。” 寫 “我”由于疲倦而產生的幻覺。“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后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這幾句寫老旦出場表演時“我”心理的微妙變化,妙在“虛詞”。如“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的“然而”和“終于”,如“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后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的“只是”和“竟”,“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的“卻”和“仍舊”。這些虛詞不著一個“倦”字,卻間接寫出了戲劇的乏味和“我”的失望情緒,將“倦
15、”態寫得妙趣橫生!寫法歸納:直接寫、寫幻覺、寫情節、妙用虛詞。2.把握人物形象師:“我”看不到社戲“急得要哭”,“興奮”地前往趙莊卻又不得不“疲倦”地回家,但在這個過程中,樸實真摯的感情、和諧友好的民風已經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里。平橋村形形色色的人物里,作者著重刻畫了一些個體。其中你最喜歡的是誰?是哪些描述讓你喜歡上他(她)?(1)淳樸鄉民里的個體。試用句型“我喜歡的,我從里感受到了”簡筆勾勒人物形象。例如:我喜歡(慈愛)的(外祖母),我從(“外祖母很氣惱,怪家里的人不早定”“外祖母也終于覺察了,并且說我應當不高興”)里感受到了(外祖母對“我”的疼愛和理解)。練一練:我喜歡( )的( ),
16、我從( )里感受到了( )。預設 示例一:我喜歡(寬厚)的八公公,我從(他借船給“我們”,并且不計較“我們”用了船上的鹽和柴)里感受到了(八公公的大方和寬厚)。示例二:我喜歡(樸實熱情)的六一公公,我從(他對“我”認可豆好吃的感激;他沒有責備孩子們偷豆,只是覺得踩壞了很可惜;他送母親和“我”豆吃并夸獎“我”“將來一定要中狀元”)里感受到了(六一公公寬厚和熱情好客的淳樸性格)。(2)熱情伙伴里的個體。例如:桂生(第19段)。“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他去了一刻,回來說,沒有。賣豆漿的聾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還喝了兩碗呢。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從這話里可以看出什么?預設 “沒有”,是
17、結果,簡單匯報。“賣豆漿的聾子也回去了”,是桂生打聽之后的答案,說明他曾四處去找,并且進行了詢問。“日里倒有,我還喝了兩碗呢”,這是在安慰“我”,要求買豆漿沒有錯,不是無中生有。“現在去舀一瓢水”,是桂生對當下問題給出的策略。這樣,一個熱心幫忙,細心安慰,想問題周到的桂生形象便躍然紙上。練一練:從文中找出寫“雙喜”和“阿發”的有關句子,細細琢磨,模仿例子,深入分析文字背后的意味。(生自主圈畫,交流討論)預設 “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寫動作,兩人配合默契,阿發是雙喜的得力助手,很能干。“近臺沒有什么空了,我們遠遠的看罷。阿發說。”寫語言,阿發善于觀察,細心。“阿發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
18、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語言、動作結合,體現了阿發做事干脆、周到,主張偷自家豆則體現了阿發的無私和憨厚。“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雙喜的想法表現了他考慮周到、顧全大局、善于為他人著想的性格特點。“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說。”“是的”寫出了雙喜的誠實;“我們請客”是偷豆的理由;“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寫出了雙喜的機靈;“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是雙喜在機智地轉移話題。【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將目光放在個體人物寫作方法的歸納上,使分析
19、的角度更全面為本單元的作文訓練“學習仿寫”做準備。三、分析表達方式師:文中運用各種寫作手法來表現人物,塑造了一些“我”童年時代遇到的熱情的伙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平橋村老老少少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讓“我”念念不忘。而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融合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請同學們以本文所寫的某件事為例,具體分析這些表達方式各自的作用。(生交流明確)預設 示例一:第1段,講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鄉平橋村的情況,用的都是描敘語句,大概說了幾件事:一是“我們魯鎮的習慣”,二是“我”隨母親來平橋村的緣由,三是平橋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狀況。層次非常清楚,語言非常簡略。
20、“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是充滿感情的議論語句,尤其是“樂土”二字分外醒目,表達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和懷念,以及對自己在城里讀書生活的厭倦。示例二:課文最后兩段,講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經歷和感覺。六一公公不僅不指責孩子們偷豆,反而給“我”家送來新豆,并且夸獎“我”有見識,說明他這個人除了心地善良外,還有一些可愛的虛榮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贊。最后一段關于吃豆的議論,是全文的總結性議論,表達了“我”的內心想法“我”覺得那夜的豆好吃,覺得那夜的戲好看,是因為有那種特殊的經歷,讓“我”感到新鮮、愉快。這一議論句起著點明主旨的作用。【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
21、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文中的事件,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第3課時1.研究敘述視角,體會作者的情感。2.拓展閱讀,升華情感。一、復習導入一群孩子駕船蕩漾在故鄉小河上,興致盎然地去看一場其實單調乏味至極的社戲,回航時吃的也是“粗制濫造”的豆。這究竟對于“我”有著怎樣的誘惑力,以至于“我”在成年后依然念念不忘并如此濃墨重彩地描畫?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二、研究敘述視角,探查作品思想1.研究敘述視角:課后“思考探究”三設問1:“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真的是豆好吃,戲好看嗎?這句話怎樣理解?社戲寫作背景文章寫于1922年。當時辛亥革命已經過
22、去10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夠徹底,當時的中國仍處于封建軍閥的統治之下,戰亂依舊,民不聊生,社會混亂。目睹此情此景,魯迅深有感觸。在這期間,魯迅寫了不少回憶故鄉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通過可愛的故鄉與黑暗的社會的對比,表達自己對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與人之間淳樸關系的追求。社戲就是其中的一篇。社戲取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采用回憶的形式,用第一人稱寫就。但不是作者的自傳,而是在生活基礎上的藝術概括。原文寫了“我”二十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選的是看社戲部分。(生結合自己的批注,小組交流)預設 “我”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環境和鄉民。此
23、地有美麗的風光、自由的空氣,還有樸實、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與人之間有著親密和諧的關系。“我”還目睹了他們的勞動本領、辦事能力。這一切都是“我”童年在城鎮時未曾見到過的,在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由于這種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讓“我”覺得那晚的戲是“好戲”,那晚吃的豆是“好豆”。另一方面,俗話說,距離產生美。時間已經久遠,早年在平橋村短暫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僅是一些記憶,更是一種情感。時間越久,這種記憶中的影像越珍貴,所以作者贊之以“好豆”“好戲”。說“好戲”還有一個原因,是社戲開頭講述“我”在大都市看戲,感覺非常不好,于是懷念早年在外婆家鄉看的“社戲”。鄉村社戲或許俗些,但是“我”感覺很好
24、。設問2:閱讀社戲選入教材時刪減的部分內容。說一說作者在北京兩次看戲的感受如何。 第一次看戲: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第二次看戲: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臺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悟到在這里不適于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
25、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背后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終于出了大門。(生交流討論,師點撥總結)師小結:作者在看戲的敘述中多次寫到“擠”。物如刑具那樣令人望而生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冷漠疏離得令人窒息。狹窄擁擠的生存空間、喧囂噪亂的環境氣氛使得“我”幾乎失去了做人的生趣。擁擠中的孤獨、熱鬧中的凄涼,在兩次看京戲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兩次看戲,透露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設問3:從社戲全文來看,作者抑前揚后,甚至將敘述視角由成人轉換成兒童。課本選文與刪節內容有何異同?(生交流討論,暢所欲言)師點撥:三場戲都枯燥乏味,都沒看到什么,看戲的“我
26、”三次都中途退場,但心情意緒、表達方式卻截然不同。兩次看京戲都窩窩囊囊心緒極壞,而看社戲卻是意趣盎然永生難忘;描述“我”在北京戲園中的感受時用雜文手法,語言尖刻帶有諷刺性;而在回憶看社戲時,使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敘述方式和優美的抒情散文式筆調,字里行間蕩漾著詩情畫意。2.探查作品思想設問: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生交流討論,師引導總結)預設 社戲不僅僅是在寫一群天真無邪的少年駕著輕舟往趙莊看社戲的事件,而是一個在城市流浪多年、飽經世事滄桑的成年人在描繪記憶中理想的農村畫卷。“我”在平橋村這片理想“樂土”感受到的樸實真摯的友情、和諧質樸的民風、溫馨甜美的風光等等一切自由與美好,都在針刺苦難的
27、現實,都在表達對中國社會和中國農民生存狀態的期望,它的本質與吶喊中其他篇章如狂人日記故鄉孔乙己等是一脈相連的。【設計意圖】經過多輪批注,學生已經對課文進行了多次閱讀,使得學生與文本間的對話走向深入成為可能。這個環節通過帶領學生從寫作背景和完整原文內容里求證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為實現單篇閱讀到多篇和群組閱讀提供了路徑。三、總結存儲1.總結歸納課文在敘事安排上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在人物刻畫上多法綜合、點面結合、筆法細膩,在表達上亦莊亦諧、不拘形式、靈活生動而這一切都是從主題出發,都是為了表達的需要,為了表現平橋村的自然、人性與情感的至美。2.布置作業(1)課余時間閱讀魯迅的故鄉孔乙己祝福
28、,感受作者的鄉村情結。(2)你參加過哪些具有鄉土特色的民俗活動?試仿照本課所學的寫作方法寫一個片段。本課教學設計從探求作者的寫作用意開始,先整體感知文章的思路。在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詳略得當、波瀾起伏的敘事藝術時,從作者著筆多寡、筆鋒指向不難看出作者眼中真好的是那山那水,那里的人們和那份溫暖淳厚的人情。然后分析人物形象,通過品析人物的心理、動作、神態和語言等,適當總結寫法,體會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效果,為本單元的寫作任務學習仿寫和口語交際應對打基礎,同時再次引領學生將作者的寫作立意指向社戲所描寫的人、景、情。最后,通過研讀文章的關鍵語句,拓展背景資料和刪節部分選段,引導學生走向課外,進一步
29、深入理解作品主旨。總之,開始不直接把“樂土”“好戲”“好豆”這樣的提示性詞語呈現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解讀文章的思路設計、人物刻畫、語言表達,明確“根據需要”進行表達的思路,讓學生獲得美的熏陶,為實現單元寫作目標做好鋪墊。素養提升批注的類別1.基礎性批注:即對于文章中基礎性知識的圈點勾畫,比如需要注意的讀音、生字詞,文章的中心句或重點語句等。達到預習和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目的。2.感受式批注:即記下讀文章時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或者搜集相關資料得來的收獲。這種感受式的批注能幫助閱讀者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3.點評式批注:即從文章內容或語言等角度出發寫出自己或褒或貶的評價。
30、4.聯想式批注:即寫下由文章而聯想到的文外知識一首詩、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等。讓閱讀者能夠由此及彼地將知識遷移、拓展到文外。這種閱讀方法有助于知識的遷移、信息的歸類整合。5.賞析式批注:選取自己喜歡的文段、句子或詞語寫出賞析類文字。主要用于批注文學作品。6.補充式批注:對于文章中有遺漏的地方進行補充。7.仿寫式批注:在一些好句旁邊仿寫一句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拓展閱讀社戲刪節部分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么來就走了。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
31、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于是都興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喤喤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我們退到后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的說,“怎么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響,并沒有聽到你的話。”后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了。第二回忘記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