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年表的資料.doc_第1頁
地質年表的資料.doc_第2頁
地質年表的資料.doc_第3頁
地質年表的資料.doc_第4頁
地質年表的資料.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質年表Geologic Time Scale1756年,約翰.萊曼(Johann Lehmann)提出將地層分類的建議,此舉是為了研究自然歷史的需要,把沉積在地質柱狀剖面的所表示的巖石所經歷的時段,人為地賦予名稱,使得方便地進行科學研討。年表的設計完全依賴巖石記錄被認為是其變化輻度最容易識別的一些地質事件,所以,地球的造山運動和罪海洋位置的變化的時期一般被認定為代和紀的界線標志。雖然如此,但是這樣的巨變很多時候僅局限于某陸地塊中發生,不足代表地球的平均變化,因此,依照巖石中化石組合順序的對比和重疊才是現今劃分界線的基本法則。由于地質年表(下略稱年表)中的時間單位和被劃分的巖石單位的名稱相同,例如寒武紀時期(850-540mya)的意義和寒武紀巖石相同。年表中最大的時間單位是代,代下分紀,紀下分世; 必須說明,年表雖有時間的概念,也就是說,當獲悉該化石是何代,紀或世的遺物,間接可知道它形成的粗略時間(當然是很粗略的估計值),事實上,年表的時間單位是完全人為性劃分的,和日歷中的年月日不同,它不能使人了解每個代,紀或世經歷的準確時間。年表中各個代,紀和世都有自己的名稱,用于描述生物在不同地質時空的發展程度,一般以首先研究它們時期巖石的地點來命名,現將十分重要的各個名稱概述于下:-代-新生代 - 現代生物的時期中生代 - 中等進化生物的時期古生代 - 古代生物的時期元古代 - 久遠的原始生物的時期太古代 - 初始生物的時期冥古代 - 生命現象伊始的時期-紀-寒武紀 (Cambrian) - 取名于拉丁文Cambria,即威爾斯。奧陶紀 (Ordovician) -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 (奧陶部落)。志留紀 (Silurian) -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 (志留部落)。泥盤紀 (Devonian) - 名稱來自英國德文郡 (Devonshire)。石炭紀 (Carboniferous) - 名稱自來大不列顛群島的含煤的巖石 。二疊紀 (Permian) - 取名于俄羅斯的彼爾武省(Perm)。三疊紀 (Triassic) - 來自拉丁文 三 (Trias)。侏羅紀 (Jurassic) - 取名于法國與瑞士之間的汝拉山 (Jura Mountain)。白堊紀 (Cretaceous) - 取自拉丁文 Creta,意指白堊。第三紀 (Tertiary) - 第三個衍生物。第四紀 (Quaternary) - 第四個衍生物。目前,國際上一般通用國際地層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與英國劍橋大學W.B.Harland的兩種地質年代表,為了方便查詢,本站將兩種列表都提供在下:列表注明:1. 白堊紀起自146mya(1億4千5百萬年前),終止于65 mya(6千5百萬年前),余此類推。2. 國際地層委員會中提供了縮寫,如Quaternary Q,其中Q為Quaternary之縮寫,余此類推。國際地層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540 - 650Cryogenian NP2650 - 850Tonian NP1850 - 1000Mesoproterozoic MPStenian MP31000 - 1200Ectasian MP21200 - 1400Calymmian MP11400 - 1600Paleoproterozoic PPStatherian PP41600 - 1800Orosirian PP31800 - 2050Rhyacian PP22050 - 2300Siderian PP12300 - 2500Archean AR 太古代Neoarchean NA2500 - 2800Mesoarchean MA2800 - 3200Paleoarchean PA3200 - 3600Eoarchean EA3600 - 3900Hadean 冥古代SwazianEarly Imbrian 早雨海世3900 - 3975SwazianNectarian3975 - 4000Basin GroupsSwazian4000 - 4150Basin Groups4150 - 4567.17Cryptic4567.17 +/- 0.7Eon宙Era代Period紀/系Epoch世/統Age期end - began結束-開始 (Mya百萬年)Phanerozoic Eon: PH 顯生宙Cenozoic Era: CZ 新生代Quaternary Q 第四紀Holocene Q2 全新世0 - 0.01Pleistocene Q1 更新世Calabrian0.01 - 1.81Neogene N 晚第三紀Pliocene N2 上新世Gelasian n91.81 - 2.58Piacenzian n82.58 - 3.60Zanclian n73.60 - 5.32Miocene N1 中新世Messinian n65.32 - 7.12Tortonian n57.12 - 11.2Serravallian n411.2 - 14.8Langhian n314.8 - 16.4Burdigalian n216.4 - 20.5Aquitanian n120.5 - 23.8Paleogene E 早第三紀Oligocene E3 漸新世Chattian e923.8 - 28.5Rupelian e828.5 - 33.7Eocene E2 始新世Priabonian e733.7 - 37.0Bartonian e637.0 - 41.3Lutetian e541.3 - 49.0Ypresian e449.0 - 55.0Paleocene E1 古新世Thanetian e355.0 - 57.9Selandian e257.9 - 61.0Danian e161.0 - 65.5Mesozoic Era: MZ 中生代Cretaceous K 白堊紀Upper/Late K2 晚白堊世Maastrichtian k665.5 - 71.3Campanian k571.3 - 83.5Santonian k483.5 - 85.8Coniacian k385.8 - 89.0Turonian k289.0 - 93.5Cenomanian k193.5 - 98.9Lower/Early K1 早白堊世Albian b698.9 - 112.2Aptian b5112.2 - 121.0Barremian b4121.0 - 127.0Hauterivian b3127.0 - 132.0Valanginian b2132.0 - 136.5Berriasian b1136.5 - 142.0Jurassic J 侏羅紀Upper/Late J3 晚侏羅世Tithonian j7142.0 - 150.7Kimmeridgian j6150.7 - 154.1Oxfordian j5154.1 - 159.4Middle J2 中侏羅世Callovian j4159.4 - 164.4Bathonian j3164.4 - 169.2Bajocian j2169.2 - 176.5Aalenian j1176.5 - 180.1Lower/Early J1 早侏羅世Toarcian l4180.1 - 189.6Pliensbachian l3189.6 - 195.3Sinemurian l2195.3 - 201.9Hettangian l1201.9 - 205.1Triassic T 三疊紀Upper/Late T3 晚三疊世Rhaetian t7205.1 - 209.6Norian t6209.6 - 220.7Carnian t5220.7 - 227.4Middle T2 中三疊世Ladinian t4227.4 - 234.3Anisian t3234.3 - 241.7Lower/Early T1 早三疊世Olenekian t2241.7 - 244.8Induan t1244.8 - 250Paleozoic Era: PZ 古生代Permian P 二疊紀Lopingian P3Changxingian p9251.4 - 253.4Wuchiapingian p8-Guadalupian P2Capitanian p7- 265Wordian p6265 -Roadian p5-Cisuralian P1Kungurian p4-Artinskian p3- 283Sakmarian p2283 -Asselian p1- 292Carboniferous C 石炭紀Pennsylvanian C2Gzhelian c7292 -Kasimovian c6-Moscovian c5-Bashkirian c4- 320Mississippian C1Serpukhovian c3320 - 327Visan c2327 - 342Tournaisian c1342 - 354Devonian D 泥盆紀Upper/Late D3Famennian d7354 - 364Frasnian d6364 - 370Middle D2Givetian d5370 - 380Eifelian d4380 - 391Lower/Early D1Emsian d3391 - 400Pragian d2400 - 412Lochkovian d1412 - 417Silurian S 志留紀Pridoli S4s8417 - 419Ludlow S3Ludfordian s7419 -Gorstian s6- 423Wenlock S2Homerian s5423 -Sheinwoodian s4- 428Llandovery S1Telychian s3428 -Aeronian s2-Rhuddanian s1- 440Ordovician O 奧陶紀Upper/Late O3Sixth Stage440 -Fifth Stage-Middle O2Darriwillien- 467.5Third Stage-Lower/Early O1Second Stage-Tremadoc- 495Cambrian 寒武紀Upper/Late 3495 - 500Middle 2500 - 520Lower/Early 1520 - 545Precambrian 元古宙Proterozoic PR 原生代Neoproterozoic NPEdiacaran (Vendian)(Neoproterozoic III NP3)地質年表目錄地質年表的認識 地質年表與生物演化地質年表的認識地質年表(geological time scale),表示地史時期的相對時代和同位素年代值的表格。又稱地質年代表、地質時代表。地質年表以地層學和地質年代學的研究為基礎,沉積巖中的化石代表不同的地質年代,研究沉積中的化石就成為對比巖層和建立標準地質年表的主要手段。同位素年代測定法對巖層年齡值的測定,使地質年表更趨準確 。 地質年表包括地質年代單位及其始迄年齡值.地質時代的基本單位是紀,由紀組合成更大的單位代,紀的下屬單位為世。 地質年表與生物演化宙代紀世生物演化顯 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人類出現晚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更新世第三紀晚第三紀上新世近代哺乳動物出現中新世早第三紀漸新世始新世古新世中生代白堊紀晚白堊世被子植物出現早白堊世侏羅紀晚侏羅世鳥類、哺乳動物出現中侏羅世早侏羅世三疊紀晚三疊世中三疊世早三疊世古生代二疊紀晚二疊世裸子植物、爬行動物出現早二疊世石炭紀晚石炭世中石炭世早石炭世泥盆紀晚泥盆世節蕨植物、魚類出現中泥盆世早泥盆世志留紀晚志留世裸蕨植物出現中志留世早志留世奧陶紀晚奧陶世無頜類出現中奧陶世早奧陶世寒武紀晚寒武世硬殼動物出現中寒武世早寒武世元古宙新元古代震旦紀晚震旦世裸露動物出現中震旦世早震旦世中元古代真核細胞生物出現古元古代太古宙晚期有生命出現、疊層石出現冥古宙無生命地質年表中“紀”的名稱是什么意思?Geologic Time Scale 地質年表 由賦予名稱的地質時段構成的地質歷表,在各個予以命名的時段內,沉積了地質柱狀剖面中所表示的那些巖石。在地質學發展的早期人們就認識到了把地球的歷史劃分為易于安排的“章節”的需要。進行這種劃分的最早的一次嘗試是由約翰萊曼(Johann Lehmann)在1756年進行的,他根據中歐出露的巖石編制了一個時代表。萊曼識別出三類山和構成這三類山的三類巖石。隨著這項先驅性的工作之后,是十八世紀的礦物學家亞伯拉罕沃納(Abraham Werner)提出的巖石與時代的四重劃分。沃納認為所有巖石都是由海水中沉淀出來的,它們都可歸于四個分期中的一個之中。雖然沃納的巖石形成理論現在不再有效,但他的建立各個時間單位的思想卻保持了下來。隨著十九世紀地質學思想的前進,地質學家更加需要有一個地質年表。他們不懈的努力導致了今天得到普遍應用的地質柱狀剖面和年表。設計年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建立劃分地球歷史的各主要時段的標準。這些天然時段,完全是依據在巖石記錄被認為是其變化幅度最容易識別的一些地質事件建立起來的。因此,造山活動和海洋位置變化的時期便普遍地被看作是劃定年表中代和紀的界線的足夠重要的標志。然而,現在我們知道,造山運動可能只限于一個大陸之內,而海的“進與退”也沒有確切的規律性。因此,建立現在所使用的標準巖石柱狀剖面和地質年表的基礎乃是巖石中化石組合順序的對比和疊置的基本原則。地質年表中的時間單位與原來用于區分地質柱狀剖面的巖石單位有同樣的名稱。因此,人們可以說寒武紀時期(對地質年表而言),也可以說寒武紀巖石(對地質柱狀剖面而言)。最大的時間單位是代。代被劃分為紀,而紀則又劃分為世。與標準日歷上的天和月不一樣,地質時間單位是人為劃分的,而且各自經歷的時間長度不等,因為沒有辦法知道每一個代、紀或世內所包含的時間有多長。盡管如此,地質年表仍然使地球科學家有時間概念,比如他們說某一巖石是白堊紀時期的,就意味著它在大約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形成的。地質年表中的五個代中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名稱,用以描述代表該代特點的生物發展的程度。例如古生代的字面意義是“古代生物”,說明在這個代中生物相對較簡單、是其發展的古老階段。各個代及其名稱的字面意義可依從最新到老的順序排列如下:新生代現代的生物中生代中等生物古生代古代生物元古代久遠的生物太古代初始的生物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巖石通常被合在一起稱作前寒武巖的巖石。前寒武紀的巖石大都已經變形而且是很老的;因此這一地球歷史階段的記錄是難以解釋的。前寒武紀時期代表從地球歷史開始一直到最早含化石的寒武紀巖石之間的那一段地質時代,因此,它所代表的時間約為全部地質時間的85。每個代中的多數的紀都是根據最先研究了它們的巖石的地方命名的。古生代被劃分為七個紀(最老的放在該表的底部)。這些紀及其名稱的來源列在下面:二疊紀(Permian)取名于蘇聯的彼爾姆(Perm)省賓夕法尼亞紀(Pennsylvanian)取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密西西比紀(Mississippian)取名于密西西比河谷上游(歐洲地質學家使用的石炭紀這個術語包括北美的賓夕法尼亞紀和密西西比紀)泥盆紀(Devonian)取名于英國德文郡(Devonshire)地質年表地質時代單位的順序。最新的時間單位在柱狀圖的頂部,而最早的時間單位在圖的試底部。Geology 地質學 關于地球的起源、成分、結構和歷史以及地球上的棲居物的一門科學。名稱起源于希臘文 geo(地球)加logos(論述),地質學的領域十分廣泛,這就使它分為兩個大的分支:物理地質學與歷史地質學。物理地質學研究地球的成分、結構、地殼內和地殼上的各種運動、以及現在正在使地球表面發志留紀(Silurian)取名于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志留部落奧陶紀(Ordovician)取名于大不列顛古老部落奧陶部落寒武紀(Cambria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